太阳系内存在“暗彗星”?英国天文学家日前通过计算机模型推测,太阳系中存在大量彗星,而人们只观测到了其中很小一部分的原因,可能是太阳系内存在很多不发光的“暗彗星”。彗星-高一语文
题文
太阳系内存在“暗彗星”? |
英国天文学家日前通过计算机模型推测,太阳系中存在大量彗星,而人们只观测到了其中很小一部分的原因,可能是太阳系内存在很多不发光的“暗彗星”。 彗星被称为“太阳系中的流浪汉”。传统观点认为它们的“家乡”位于距离地球5万到10万个天文单位(1个天文单位相当于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约1.5亿公里)的奥特星云,那里可能含有数千亿颗彗星。不时路过太阳系的恒星通过引力干扰奥特星云,将彗星推向太阳。彗星的固体核很小,彗发和彗尾的物质全部来自彗核的蒸发,所以彗星每接近太阳一次,它的核就变小一些,最后将消失,剩下的只是一群沿轨道运行的尘埃颗粒,它们在与地球相遇时会引发流星雨。 鉴于奥特星云的体积,天文学家计算出太阳系中应该有大约3000颗彗星,远大于目前观察到的400多颗。科学界普遍持有的一种解释是,彗星在围绕太阳飞行一两圈后就分解了。但是,英国的两位天文学家对这种理论提出了疑问。英国《自然》杂志网站近日报道说,这两位分别来自英国阿马天文台和加的夫大学的天文学家通过计算机模型推算,如果传统观点正确,那么地球上观测到的流星雨次数就应该大增,达到每年30次。因此他们推测,太阳系中实际上存在一些观测不到的“暗彗星”。这些彗星由漆黑的碳化合物组成,一旦这种彗星离开奥特星云,就会一直吸收可见光,而不反射光,所以一直保持黑暗。 美国宇航局的“星尘”号探测器收集到的“怀尔德-2”彗星的尘粒似乎为这两位天文学家的理论提供了支持。该探测器提供的信息表明,这颗彗星向外喷射漆黑的碳化合物。但是,其他天文学家却对这种新理论表示怀疑。他们指出,尽管这种所谓的“暗彗星”不反射光,但它应该释放小股热量,那么美国宇航局的“斯皮策”红外太空望远镜就应该能观测到这些彗星。而两位英国天文学家反驳这种说法的理由是,“斯皮策”观测的范围太小。解决这个问题,可能要等到2008年美国宇航局发射“广域红外勘察者”探测器了,它的观测范围会更广。 1、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有关“暗彗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 ] |
A、“暗彗星”的理论是油两位英国天文学家提出,并通过计算机模型推测的。 B、如果“暗彗星”确实存在,那么它们被称作“太阳系中的流浪汉”,也是适宜的。 C、英天文学家认为“暗彗星”由漆黑的碳化合物组成,它们之所以一直保持黑暗,是因为一直吸收可见光, 而 不反射光。 D、“星尘”号探测器证明彗星向外喷射漆黑的碳化合物,为“暗彗星”理论提供了支持。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 |
A、流星雨是彗星在太阳作用下分解而成的颗粒与地球相遇时引发的一种自然现象。 B、在地球上观测到的流星雨的次数没有达到每年30次,由此可见,太阳系中的许多彗星并不是在太阳作用下分解了。 C、彗星的固体核很小,彗星在接近太阳时,彗发和彗尾就逐渐蒸发,直至最后从宇宙中消失。 D、传统观点认为太阳系中本应有3000颗彗星,而目前只观测到400多颗,是因为绝大多数彗星在围绕太阳飞行一两圈后就分解了。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英国天文学家所说的“暗彗星”来自于奥特星云 B、奥特星云是属于太阳系的一种天体。 C、2008年美国“广域红外勘察者”探测器发射后,才有可能证实英国科学家“暗彗星”理论的正确性。 D、反对者怀疑“暗彗星”理论的主要依据是“斯皮策”红外太空望远镜没有监测到这些彗星的热量。 |
答案
1、D 2、C 3、B |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太阳系内存在“暗彗星”?英国天文学家日前通过计算机模型推测,太阳..”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②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③论证方法:指的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喻证法(打比方)、对比法。
④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关系。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⑤论据:提出论点必须有根据,即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正确的道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
论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也称事理论据)两类。
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
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
理论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
⑤记叙顺序:
顺叙:按照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从开端、发展、高潮写到结局。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后面发生的事情先写出来,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插叙:在顺叙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
⑥描写方法:
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
按不同的分类标准描写可以有不同的分法:从描写对象的自然属性来分,可以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兼写人物和场景)。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无相关信息
上一篇:兄弟他和小虎在一个院子里长大,上同一个小学,中学,一起逃课去游泳。十四岁的时候,他们学武侠小说里的样子,结拜兄弟。小虎问他,我们现在是兄弟,你会怎么对待我?他说,-高一语文
下一篇:转身李汉荣①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②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高一语文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