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陷入放热和控冷怪圈的原因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为什么“一放就热,一控就冷”,需要实事求是的探讨,并进行深入的分析。首先,由于GDP中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失调,消费经济不-高二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中国经济陷入放热和控冷怪圈的原因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为什么“一放就热,一控就冷”,需要实事求是的探讨,并进行深入的分析。
  首先,由于GDP中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失调,消费经济不起稳定宏观经济的基础作用。投资与消费各自影响国民经济运行的特点是不一样的:就投资来看,在经济前景不明朗时,资金拥有者可以不进行投资,其觉得经济前景有利时,可能积极投资,投资行为具有不稳定性;而消费,虽然居民觉得经济前景可能趋于暗淡,但是饮食、教育、居住、交通、衣着、日用品等等消费,不可能大幅度收缩,因而,消费与投资相比,具有稳定性。但是,中国国民经济增长中,投资的增长速度较快,消费的增长速度较低;GDP中投资率较高。GDP中资本形成率(即投资率),1993年时,为43.5%,后来下降到1999年的37.1%,2003年又上升到42.9%。自1983以来,GDP中资本形成率没有低于过35%。与韩国和日本经济增长的数据比较,中国的GDP投资率高其15%,甚至到25%。显然,投资主导着经济增长,消费明显被压低了。投资主导,经济增长容易波动;消费薄弱,使国民经济运行稳定性差。
  其次,政府行政性为主的调控方式,加剧了国民经济的“一放就热”和“一收就冷”。由于经济增长的投资主导性,使政府一看经济过冷,最容易扩张的是投资,就放松宏观调控,主要是放松信贷规模,放松对土地的审批管制,于是投资弹起,建材短缺,价格上升,煤电油运紧张,经济迅速过热;而一看经济过热,最容易被控制住的是投资,则收缩信贷规模,停止审批和供应土地,于是投资增速回落,建材供应过剩,价格下跌,煤电油运紧张状况缓解,甚至供大于求,经济速度下滑,趋于过冷。虽然经济学家们也看到经济过冷时,消费不足方面的问题,也想了许多办法,力图拉起消费,实际上很难拉动。消费决定于在GDP中的分配比率,而分配率决定于就业水平和工资水平,而就业率和工资水平又决定于产业结构、企业规模结构、个体工商户及微型和中小企业(行情论坛)发展、政府的就业体制和就业政策等等。因此,短期内政府没有什么刺激和拉起消费的有效办法。
  再次,虽然强调科学发展和全国一盘棋,实事求是地讲,中央政府讲宏观调控,地方政府谋一方发展,形成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使经济波动更加剧烈。不考虑出于政绩的GDP增长目标,地方政府由于财政支出的压力,特别是保发工资和养人的压力,加上城市建设、就业等需要,经济增长速度越快越好。而物价是不是稳定,又是全国性的指标。中央政府为了保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往往对地方政府主导、鼓励和促进的投资热进行干预,进行行政性的调控。许多经济学家提出,中央政府应当用利率等经济手段干预经济,使其趋于稳定运行。当然,经济越来越市场化,中央政府应当越来越多地利用经济手段来调控经济(比如,在调控房地产投资过热中,用提高交易税的办法,就很有效)。于是,中央感觉热,加强调控,经济快速回落;地方感觉冷,开始反映,并越来越强烈,迫于压力,中央政府各部门又放松行政主导性的调控,于是投资速增,经济又迅速过热。(节选自《21世纪经济报道》 周天勇文)
1.下列对中国经济陷入放热和控冷怪圈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GDP中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投资不稳和消费薄弱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B.政府以行政手段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方式,使得国民经济的“一放就热”和“一收就冷”的状况加剧。
C.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两者的博弈不利于全国一盘棋的和谐局面,让地区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
D.相对薄弱的消费经济、政府行政管制主导的调控方式以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调控和发展方面的博弈都成为妨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因素。
2.材料2、3段论述的关键词是“投资”与“消费”。下列关于“投资”与“消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B.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中投资占据主导地位,消费明显被压低因而处于弱势。
C.相对而言,政府控制投资较易,而拉动消费较难。
D.中国应尽量少用行政手段调控投资,而多用经济手段调控消费。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的GDP投资率高于韩国和日本15%,甚至25%。这可以让我们感到投资主导经济发展的隐忧。
B.控制信贷规模和对土地的审批管制将产生连锁反应,从而主导经济的冷热。
C.无须采用其他手段,调整交易税,就可以有效调控房地产投资过热。
D.一般而言,就业水平和工资水平的提高会让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
4.下列推论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呈现出放热和控冷的特点,与中国经济脱胎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有较大关系。
B.从长远发展来看,政府对经济的调控越少越好,最好把市场的问题交给市场解决。
C.“黄金周”的提法可见刺激消费是发展经济的有效手段,因为消费对经济的影响最为稳定持久。
D.面对金融危机,政府以加大基础建设的方式来应对,其本质是强化投资,发展经济。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1.C
2.D
3.C
4.D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中国经济陷入放热和控冷怪圈的原因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为什么“一放就..”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②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③论证方法:指的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喻证法(打比方)、对比法。
    ④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