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一个人的坚持余显斌我17岁时,他19岁。那时,我们是同学,是学校闻名的“两支笔”。我21岁,他23岁,我们师范毕业,成了小镇同一所学校的教师-高三语文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一个人的坚持 |
我17岁时,他19岁。那时,我们是同学,是学校闻名的“两支笔”。 我21岁,他23岁,我们师范毕业,成了小镇同一所学校的教师。 在小镇,我遇见了自己心仪的女孩,含羞带娇,是一朵天然的百合花,开放在临水的一个商铺里,经营着一爿小店。于是,教学之余,我就会钻进小店,经营起自己的爱情,也经营起小店的生意。他呢,依然初衷不改,喜好文学。白天教书,晚上写作,稿子一篇篇发出,文章一篇篇见报,成了县里有名的文人。 生活,不会总是直线,有时,也会弯曲。 不久,他调走了,一床被子,一箱书籍,到了一个偏僻的山里学校任教。那地方,我去过一次,是一个很闭塞的地方,白屋粉墙,“只堪图画不堪行”。他仍然教书,写文章,游山玩水,过着古代丈人笔下的田园生活,从来不去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 我,依然在小镇经营着自己的小店,自己的日子。 他再调回来时,已经是几年后了。回到小镇,他依然是一箱书,后面,是他的妻子,一个眉眼如画的少妇。他没有多大改变,唯一变化的,是鼻梁上多了一副眼镜,身上的书卷气更浓了一些。而我,领着一份教师的薪水的同时,已经拥有一个不小的商店。 我们后来的分别,则是由于市重点中学的招聘。 市重点中学,离我们学校二百多里。既然是重点中学,毫无疑问,无论是资源还是教师福利,都远远优于普通中学。 教师不是圣人,我不是,他也不是。我们都加入到应聘的队伍中。 当时,他信心十足:他是市里有名的文化人,又是市政协委员。应聘被招,非他莫属。 大家也都这样想。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我们同去的几个人都应聘成功了,而他,却落聘了。 他很沮丧,也很惭愧,一直到第二年招聘,为鼓励他再次应聘,我才揭穿了谜底:“现在的招聘,谁看才?都是看‘财’。”我把财字咬得很重,提醒他。 他听了,愣了一会儿,然后坚决拒绝了我的好意:“人,总得有个道德底线。做教师的都这样,怎样面对学生?”我苦笑,十几年过去了,他仍是校园里当年那个青葱的青年;而我,已成熟老辣得连我自己也不敢相认了。 生活,总是这样,让人无奈地改变,又让人反躬自省,难以心安。 带高三的那年,学校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一天,学校领导找来我,特意告诉我:上学年,他在普中带高三,带得很好。他的班上,除一部分考上大学外,还有一部分成绩不错的复读生。 今年,他担当着复读生的班主任。 领导的意图,明显不过——把那些复读生挖过来。 我虽觉得这样做不地道,但也无奈,还是去了。 以我的鬼精明,挖他的墙脚,还不是易如反掌。几天暗地里活动,他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都答应跟我走。大家大概都觉得不好意思和他说吧,商量的结果是先走,然后再给他打电话,告诉实情。 走的时候,是个雨天,我特意雇来一辆公交车。 我们准备走时,他来了,打一把伞,来送行。 一切,都在他眼底。 我站在那儿,红着脸,很惭愧。 学生们也低着头。 他笑笑,很豁达,说:“去吧,如果你们觉得这样对你们的发展有利,就去吧。不过,无论走到哪儿,都要注意身体,好好学习,不要让我失望。” 他的眼圈红了,孩子们的眼圈也红了。 然后,他走近我,拍拍我的肩:“孩子都交给你了,一路注意啊!” 车子走了好远,回过头来,看见他仍立在细雨中,静静地、孤独地、落寞地、倔强地站着。 有个学生说:“我们的老师真可怜!”一句话,车里响起了一片啜泣声。那一刻,我的眼圈也红了,为他,为我,也为了孩子的话。(选自《当代青年》2009年第9期)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
A.小说中的两个人有着相同的起点,相似的经历,但在生活中却有着不同的遭遇,这源于他们对生活有着不同的认识与追求。 B.小说中的“他”是一个与诗书、田同为伴,乐情山水,从来不去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不想改变自己命运的人。 C.一个最有希望应聘成功的人却落聘了,小说借此批判了选用人员只看“财”不看“才”,以致良莠不分的社会现象。 D.因学校之间的竞争而挖墙脚一事,把小说情节进一步向前推进,学生的一句“我们老师真可怜”,不仅会给读者带来一阵心灵伤痛,也会让读者陷入深思。 E.这篇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叙事简洁明了,于平易朴素的叙事、描写中浸透着一种感人的力量,并在对比中凸显了一个正直自守的高贵灵魂。 (2)小说的倒数第2段,写到“他仍立在细雨中,静静地、孤独地、落寞地、倔强地站着”,此处描写表现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题目为“一个人的坚持”,有人认为这种坚持很可贵,有人认为这种坚持不值得,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BC (2)这处对“他”站姿的描写表现出主人公在利益纷争面前的淡泊、宽厚、坚定及在当今社会条件下难觅同道的孤立无援,他虽内心无限凄楚,但对个人道德底线却执着坚守着。(意对即可) (3)①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线索人物,小说中的主人公的经历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历写出来的。“我”是小说中“他”的生活经历的见证人。 ②小说中的“我”与“他”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生活遭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说以“我”的人世随俗、成熟老辣来反衬“他”的坚守道德底线、不甘随波逐流、纯真正直而又宽厚的品格。“我”的存在,对塑造主人公的性格和揭示小说的主题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意对即可) (4)示例: 观点一:认为可贵。从主人公自身角度看,作为教师,作为知识分子,“他”坚持了自己的操守,令人敬佩。从学生的角度看,“他”的坚持,教育出了很多优秀的学生,最后也感动了很多的孩子。从社会的角度看,“他”的坚持,是难能可贵的,社会需要这样的坚持,只有这样正直自守的高贵灵魂,才能让这个社 会得到净化,充满希望。 观点二:认为不值得。从主人公自身角度看,“他”的坚持,让“他”缺失了很多,失去了到条件好的学校工作的机会,失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从学生的角度看,“他”的坚持,虽说作为教师是应该坚持,但是这样的坚持会埋没“他”的才能,让更多的孩子缺失很好的教育。(至少答出两点理由。如有其他观点,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成理也可) |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一个人的坚持余显斌我17岁时,他..”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飞白的趣味痖弦飞白,是汉字书体的一种,一般认为是东汉蔡邕所创。相传左中郎蔡邕有次赴鸿都门巡访,看到修饰房子的匠人以垩帚成字,引发了他的-高三语文
下一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学创造的中心课题是创造形象。审美形象一方面应能深刻地体现生活的本质和内蕴,另一方面必须具有通常所谓的形象性。然而徒有形象性并不能成为-高三语文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