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择邹德学姥爷那年十六岁。十六岁的姥爷性情随和,还没啥自己的主见,在家都听爹娘的,出门全听兄长的,一直被人视为听话的好孩子,人们有啥事-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选 择
邹德学

  姥爷那年十六岁。
  十六岁的姥爷性情随和,还没啥自己的主见,在家都听爹娘的,出门全听兄长的,一直被人视为听话的好孩子,人们有啥事总乐意叫上他。
  那年过年前,三十多里外的刘庄搭台唱大戏,村里好些年轻人都赶去看热闹,姥爷也随人去了。回来时,姥爷跟四个人说说笑笑地一起走。谁知走着走着,天就变脸了,先是刮起呜呜的北风,卷得尘土细沙飞扬,落叶碎草漫天,人都没法睁眼。紧接着,云就像从天边赶来的羊群,从挤挤拥拥到一下铺开,眼看着就到了头顶,铺满整个天,并且越积越厚,越压越低,接着就散散落落地下起了雪,越下越大,越下越密。
  二柱哆嗦着一声喊:“雪怕是要下疯了,咱不能再走大道,太远,抄近道吧!”大伙一声应,想也没想,就抱着脑袋窜上了山间小路。
  山里的雪似乎小点,可谷里的风却特别厉害,劈头打脸地吹,一阵紧似一阵,鬼哭狼嚎般响,刮得人都跌跌冲冲站不稳脚。五个人没走多久就抗不住了。“不能再走了,快找个地方避避!”二柱大模大样地喊。五个人中他年龄最大,力气也最大,他早把自个当成了这伙兄弟中说一不二的领头人。“前面沟边有个山洞,我领你们去。”风里,三牛缩着脖子闷闷地应了一声,大伙就跟着他往前拱。
  山洞寻到了,很小,五个人进去都快挤满了。洞里没风没雪,也不太冷,更让人惊喜的是,不知什么人在里面落了一捆树枝。二柱点上火,就别提有多暖和多舒坦了。外面的风刮得更紧,大团大团的雪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直直往下掉,小道一下就被掩住了,看不清了。“二柱哥,咱还是趁早走吧。不能歇,歇了怕就走不出去了。”一向不大爱说话的丫头站在洞口,看着满天风雪突然说。丫头当然是个小子,他爹怕不好养,给他取了这么个贱名。丫头凡事爱琢磨,认准理就闷头做。二柱一向看不起丫头,嫌他没爷们气,这回见丫头跟他唱反调,顿时很不高兴,马上拉下脸来:“你要怕死,你就自个走吧。”“二柱哥,天真的很怪,雪只怕越下越大……”丫头结结巴巴地说,急得都冒汗珠子了。二柱手一甩,不让丫头往下说:“要走你走,我们不走。”这时,一直没吭声的姥爷开口说:“丫头哥说得对,咱是该走。”显然,没人料到一向顺从的姥爷会说出这样的话,大伙顿时一愣。二柱突然发起牛脾气:“走什么走?傻蛋才走!”三牛也嘟囔道:“就是嘛,烤着火又不冷,等雪小了再走嘛。”二柱又大吼起来:“你让他俩走!”
  话说到这份上,谁也不能再说啥了,就僵着。丫头终于一跺脚,扭头看看姥爷,拧身钻出洞去。姥爷看一眼外面的天,又看一眼二柱他们,说声“那我和丫头哥先走了”,毫不迟疑地闯进呼啸的风雪里。
  姥爷在将要出洞的那一瞬间,耳朵边好像听到了他爹常说的那句话:人哪,凡事自己得看准了,才不会吃亏
  掌灯时分,两人才跌跌撞撞回到村,都冻得腿打不得弯,话说不出来。
  那夜,大风呼呼地一直没歇过,大雪一直刷刷地没停过,老天冷得出奇。第二天晌午风雪小了点,村里的人趟着没大腿的深雪,随着姥爷和丫头到山里找人。山里的树上都压着厚厚的雪,小树都压趴了压没了,山崖上挂着粗粗的冰柱,有的大石头都冻裂了,脚一蹬就碎。好不容易摸到那山洞前,洞口却给雪堵住了,扒开后只见洞里四壁上也全是冰霜,柴早烧光了,三个人抱在一起,冻成了冰人……
  十六岁以后的姥爷,又爬过了无数沟沟坎坎,在东北的山村里一直活到了八十八岁。(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第2期,有删改)
1.文中为什么要用较多的笔墨描写恶劣的风雪天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是五人出行去看戏,但没有单独写第五个人。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1.为故事设置真实生动的自然环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渲染紧张气氛;烘托人物焦急的心理。(意对即可)
2.为姥爷做出出洞的选择提供心理依据,推动情节发展;引发读者更广泛而深刻的人生思考,深化主题。(意对即可)
3.第五人是陪衬人物,这样安排使作品详略得当;没有写他的言行更可看出他是二柱的顺从者和支持者,从而衬托出了姥爷选择得不易,使主题内涵更加丰富。(意对即可)
4.①人在关键时刻要做出正确的选择。
  ②不贪图暂时的安逸;不听命于强势;有自己的思考;听“凡事爱琢磨”的人的话;认准了就坚定地“毫不迟疑”地做。(意对即可)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择邹德学姥爷那年十六岁。十六岁的..”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②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③论证方法:指的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喻证法(打比方)、对比法。
    ④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关系。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⑤论据:提出论点必须有根据,即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正确的道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  
    论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也称事理论据)两类。
    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