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华文化走远不能靠“神奇”中国政法大学常绍舜中华文化怎样才能走向世界?这里面存在许多问题尚未解决。从这些年的实际情况来看,最先吸引住其他国-高一语文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中华文化走远不能靠“神奇” 中国政法大学 常绍舜 |
中华文化怎样才能走向世界?这里面存在许多问题尚未解决。从这些年的实际情况来看,最先吸引住其他国家国民注意的多是中华文化中神奇、惊险之类的文化要素,诸如盖世武功、祖传秘方、民间绝活、人造奇迹以及神秘观念等等。 在近代,这些放着异彩的神奇文化确实曾使西方人十分惊愕,也曾吸引一些西方人前来探究和学习,这是中华文化最初走向世界的情况。但这些文化要素在特定环境中产生和形成,科学原理不明,加之文化偏见,所以在向世界推广方面遇到重重阻力,甚至中医至今也未得到发达国家的普遍承认。 更何况,“神奇”、“神秘”等词汇并不是正面评价,掺杂着西方对中华文化的偏见,因为神秘、神奇往往意味着不好理解,不容易被西方认同,无形中就把中华文化降格了,认为中华文化有其不文明、不科学、不人文的一面。这些形容词并非完全善意,中国如果输出大量类似的缺乏科技、人文因素的传统文化要素,只会加深别人对我们“神奇”的误解。 因此,中华文化走出去必须另辟新路和广路,把带有科学性和普适性的文化要素推向世界。所谓科学性,是指可以为现代科学所解释,例如针灸止痛的道理目前已能为现代科学所解释,被各国所接受,不妨在这一方面加大推广力度。所谓普适性,是指能为全人类所需要和践行,例如自由、平等这些为各国所普遍接受的西方观念,中国未能及早提出,但我国毕竟历史悠久,具有普适性的文化要素并不少,诸如天人合一、兼收并蓄、宽容待人、重视家庭和伦理等都是这样的文化要素。如果我们能通过电视剧、电影、出版传媒和其他文化形式强调我们同样也拥有普适的文化因素,肯定有助于消除各种偏见。 目前,我国在实施文化走出去方面还缺少实力和经验。为加速文化走出去,我们一方面应继续组织外国人广泛接触中华文化中精华内容;另一方面,还要做好文艺团体的对外交流工作,组织反映中国人兼收并蓄、重视家庭和伦理等理念的优秀剧目在国外展映。总之,中华文化要走向世界必须首先选择好具有科学性和普适性的内容,立足于政府和民间两个渠道,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双向交流的方式来推动,把真正代表中华文明的文化要素推广出去,减少外部对我们的偏见。(2012年3月《环球时报》) 1.下列关于中华文化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带有神奇、惊险之类文化要素的中华文化,是最先吸引其他国家国民注意的。 B.那些放着异彩的中华文化曾吸引了一些西方人前来探究和学习,这也算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开始。 C.中华文化被西方认为不文明、不科学、不人文,所以中华文化向外推广的过程愈发的困难。 D.中华文化是包含有科学性和普适性的文化要素的,如针灸止痛、宽容待人等。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祖传秘方这类文化要素是在特定环境中产生和形成的,但其中的科学原理未必明晰,再加上中西文化差异,所以西方文化对此往往会有偏见。 B.中医在向世界推广的过程中遇到了阻力,至今未得到发达国家的承认。 C.“神奇、神秘”在西方人的眼中是不好理解的,所以这些词汇无形中把中华文化降格了。 D.尽管中国未能及早提出那些被西方各国普遍接受的“自由”、“平等”等观念,但悠久的中华文化也已经有了类似的普适性的文化要素。 3.根据原文判断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华文化对外宣传之时不能只靠神奇的元素来抓住西方人的注意力,必须要另辟新路和广路推出带有普适性和科学性的文化元素。 B.中国内部的电视剧、电影和出版传媒一样可以宣传我们所拥有的普适性文化元素,通过这些宣传我们就能够消除各种偏见。 C.我们应该注意要摒弃像“盖世武功、祖传秘方、民间绝活、人造奇迹”这样的传统文化要素,向外国人广泛展示中华文化中的精华,也要做好对外文化交流工作,这样才有可能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速度。 D.中华文化要想走向世界,目前还缺少实力和经验,所以我们一定要依靠政府,选好具有科学普适性的内容,依靠“走出去和请进来” 的双向交流方式来推动这项工作。 |
答案
1.C 2.B 3.A |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华文化走远不能靠“神奇”中国政法大..”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②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③论证方法:指的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喻证法(打比方)、对比法。
④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关系。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⑤论据:提出论点必须有根据,即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正确的道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
论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也称事理论据)两类。
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
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
理论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
⑤记叙顺序:
顺叙:按照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从开端、发展、高潮写到结局。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后面发生的事情先写出来,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插叙:在顺叙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阆中王剑冰(1)雨说下就下来了,最初是一滴一滴的,首先打在枇杷叶上,而后打在一片片瓦上,叶子和瓦发出的声音不尽相同。有一滴打在额头上,-高一语文
下一篇: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的题。汽车等着的时候(美)欧·亨利夜幕初降,这位穿灰色衣服的女子来到小公园里那个宁静的角落,坐在长椅上看书。她的衣服灰色朴素,她的脸蛋非常漂-高一语文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