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题。(选做题)大梦敦煌六十年段文杰,1917年生于四川绵阳。1940年考入国立艺专国画系。1944年,国画大师张大千在重庆举办的敦煌壁画临摹展在他心里-高三语文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题。(选做题) |
大梦敦煌六十年 |
段文杰,1917年生于四川绵阳。1940年考入国立艺专国画系。1944年,国画大师张大千在重庆举办的敦煌壁画临摹展在他心里埋下了敦煌艺术的种子。而早在百年前,敦煌珍宝多次被劫掠后,世界各国就出现了敦煌研究热潮。“敦煌在中国,研究在外国”的断言一直深深刺痛着段文杰的心。毕业后几经波折辗转到达敦煌,从此,他把毕生的心血和精力都奉献给了敦煌艺术保护研究事业,做出了突出成就。 从1946年开始,段文杰共临摹各洞窟不同时期的壁画340多幅,面积达140多平方米,创下了敦煌莫高窟个人临摹史上的第一。段文杰的临摹方法与张大千不同。张大千的临本,随意性较大,带有个人创作的成分;段文杰主张,临摹一要客观忠实地再现原作面貌;二要在精细的基础上突出原作总体神韵;三是绘画技巧不能低于原作水平,这至今仍然是敦煌壁画临摹的指导原则。他的代表作之一《都督夫人礼佛图》,原画中人物表情及衣饰都模糊难辨,临摹难度极大。段文杰反复观察考证洞窟中的供养人图像,查阅了大量相关历史资料,并进行了多次实验练习,经过四个月才完成了这幅巨型壁画的临摹。历时三年的莫高窟第285窟临摹,是段文杰主持的敦煌壁画临摹史上第一座整窟原大壁画现状临摹。另外《尸毗王本生》、《各国王子举哀图》等复原临摹巨图,都是公认的精品。 1947年和1948年,段文杰他们将石窟保护和壁画临摹结合在一起,对莫高窟洞窟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编号、测量和内容调查,“洞窟编号法”被认为是最完整和科学的,至今仍在沿用。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段文杰在临摹壁画时,为复原一幅唐代壁画,查阅了百余种有关古代服饰的文献资料,通读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摘录了两千多张卡片,为以后进行敦煌服饰研究打下了基础。后来,他写出了《敦煌服饰》这一重要学术专著,丰富了我国古代服饰研究的内容。其间,他还写生创作了上百幅人物山水画。 对敦煌艺术的起源历来有“西来说”和“东来说”两种观点。段文杰认为,这两种观点都失之偏颇;敦煌艺术是在深厚的汉晋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大量吸收外来艺术的营养而成长起来的中国式的佛教艺术。这一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重视和肯定,为后继者打开敦煌石窟艺术的奥秘提供了一把钥匙。 在全国敦煌学者共同努力下,中国的敦煌学研究走到了世界前列,但段文杰仍谦虚地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 1.下列有关段文杰“壁画临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段文杰的敦煌壁画临摹时间跨度长,量大面积广,成为敦煌临摹有史第一人。 B.有别于张大千的临摹方法,段文杰主张临摹要忠实传神,不应有较大的随意性。 C.第一座整窟原大壁画现状临摹是段文杰历时三年的莫高窟第285窟临摹。 D.因为原图人物、服饰难辨,《都督夫人礼佛图》经过四个月的实验练习才完工。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画大师张大千的敦煌壁画临摹展,激发了青年段文杰献身敦煌艺术的志趣。 B.敦煌学发展一个世纪以后,终于打破了“敦煌在中国,研究在外国”的断言。 C.《敦煌服饰》一书继承了《舆服志》的研究成果,丰富了古代服饰研究的成果。 D.段文杰长期的壁画摹品中除了340多幅壁画外,还包括上百幅的人物山水画。 3.从文中看,段文杰为敦煌艺术的保护及研究事业做出了哪些突出成就? 4.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段文杰取得多方面研究成果的原因。 |
答案
1.B 2.D 3.提出了敦煌壁画临摹的指导原则,创立了“洞窟编号法”, 写出了《敦煌服饰》这一重要学术专著,确立了敦煌艺术是中国式佛教艺术的观点。 4.研究能力:扎实的专业功底。研究方法:注重实际调查,广泛吸取前人研究成果,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研究态度: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奋工作。 |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题。(选做题)大梦敦煌六十年段文杰,..”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②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③论证方法:指的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喻证法(打比方)、对比法。
④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关系。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当代剧文学缺少了什么当代原创戏剧文学缺失了一些很重要的东西,中国当代话剧要想发展必须找回这些缺失的东西。当代原创戏剧文学从整体上看缺-高三语文
下一篇: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题。(选做题)吃出来的血缘中国人喜欢请客吃饭,似乎只有通过请客吃饭,才能建立起一种非同寻常的人际关系。中国人很看重人际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高三语文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