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美术”就是表现美的艺术,“术”指的是技巧,技巧是为表现“美”而服务的,用笔的轻、重、疾、徐,用墨的浓、淡、干、湿,用色的剞、实、华丽,等等,-高二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美术”就是表现美的艺术,“术”指的是技巧,技巧是为表现“美”而服务的,用笔的轻、重、疾、徐,用墨的浓、淡、干、湿,用色的剞、实、华丽,等等,构成了美的因素。
  中国画强调主观的肯定,要求主观地对物象进行删减和提炼,所以中国画并不提倡简单的对象写生,忠实地记录对象,严格地按照科学的透视法作画,只在一定的时间从一定的视点来描绘对象;而是强调从主观感受出发。中国画家可以通过自己的情感逻辑以及对自然的丰富的感受取舍对象,可以打破特定时空的限制,根据自己对对象的理解,根据自己的情感和需要来组织画面,甚至可以把不同的视点、不同的空间所观察到的事物组合在一个画面中。一幅成功的中国画作品,总是以深厚的笔墨功底、完美的构图、磅礴的气势、形神兼备的物象造型,使人产生共鸣,得到美的享受。无论山水、花鸟,还是人物,总能给人一种充满生机的和谐之美。
  如宋代的王希孟所画的《千里江山图》,千山万壑、重峦叠嶂、江湖水泽、烟波浩渺,其间布置之丰富和气势之雄伟令人惊叹。又如唐代画家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图卷》,风动飘逸,给人一种强烈的形式美。画家用繁密的线条,表现了八十七个神态各异、各具个性的艺术形象,人物造型丰实、饱满,形式上具有既统一又富于变化的整体美感。对于每一个人物、每一根线条,画家都刻意地使之统一于整体之中,人物众多,但不琐碎,丰富而富于变化的线条很好地显现出黑、白、灰不同色度的对比,形成了丰富的层次关系。人物、道具的用线变化多样,使作品充满节奏,富有韵律,从而达到了和谐统一,取得了气象万千的艺术效果。由此可见,一幅成功的中国画作品,总是一个整体,是形式内容高度完美、和谐统一的体现。
  一切美的事物都是和谐统一的,艺术作品的美总比现实生活的美更富有艺术感染力,它的特点就在于艺术形象是丰富的生活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在绘画上,不仅要求事物在比例方面和谐一致,而且要求在色彩、形式、整体效果方面配合得恰到好处。构图上要求相互关照,笔墨上要求刚柔相济,色彩上要求丰富协调。这一切,都是为了体现作品的和谐之美。如果把大自然中的事物割裂开来孤立地画,或是杂乱无章地处理在一起,不统筹兼顾,只能给人支离破碎的感觉,不可能使人领略到充满整体美、和谐美的艺术内涵。
   任何艺术都不可能靠单调取胜,绘画艺术如此,其他艺术亦如此:小说中人物性格的矛盾和情节的跌宕起伏,构成整部小说的和谐美;交响乐中时而热烈时而抒情的旋律,营造出曲调的和谐美;戏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构成了情节的和谐美。一切艺术,总是以自己特有的形式,通过各自的艺术创造,使多种因素和谐统一,从而营造出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
  和谐美是中国画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高度完美的体现,是每一位中国画学者需要探讨的课题。对于画家来说,只有要求自己与自然、主观与客观、情感与理智、内容与形式高度和谐统一,才能创作出充满和谐之美又具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画佳作。
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美术要借助用笔的轻、重、疾、徐,用墨的浓、淡、干、湿,用色的奇、实、华丽等技巧来表现美。
B.画家只要根据自己对对象的理解来组织画面,其创作出来的作品就是符合中国传统绘画特点的佳作。
C.作者认为,一切美的事物都是和谐统一的,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艺术作品的美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D.中国画不要求作品具有客观真实性,而是强调表现主观感,强调从主观感受出发。
E.不仅仅是中国画,所有的艺术作品均需讲究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均需追求和谐之美。
2.下列不符合中国画“强调从主观感受出发”这一点的一项是( )
A.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千山万壑、江湖水泽、烟波浩渺,其间布置之丰富和气势之雄伟令人惊叹。
B.吴道子创作的《八十七神仙图卷》,给人一种形式美,画家刻意将每一个人物、每一根线条统一于整体之中。
C.黑龙江籍青年画家崔德林所绘的“东北虎”,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曾将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吓得摔倒在地。
D.齐白石所画的虾腹部小腿少到只有6只,眼睛由原来的两点变成两横,头胸的淡墨上加了一笔浓墨更显出白虾躯干的透明。
3.结合文章内容回答,如何在绘画上表现作品的和谐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中国画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1.BD
2.C 
3.①做到事物比例方面和谐一致,色彩、形式、整体效果配合得恰到好处;
  ②做到构图上相互关照,笔墨上刚柔相济,色彩上丰富协调。
4.①强调从主观出发,要求根据主观感受对物象进行删减和提炼;
      ②强调形式和内容和谐统一,强调和谐美。(言之有理即可)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美术”就是表现美的艺术,“术”指的是..”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②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③论证方法:指的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喻证法(打比方)、对比法。
    ④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关系。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⑤论据:提出论点必须有根据,即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正确的道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  
    论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也称事理论据)两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