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中国古建筑中的窗(节选)赵丽雅由中国古建筑的框架结构所决定,作为屋身之一部分的窗不担负承重作用,窗的设置也就较少受功能上的限制,更多地具有-高二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古建筑中的窗(节选)
赵丽雅
  由中国古建筑的框架结构所决定,作为屋身之一部分的窗不担负承重作用,窗的设置也就较少受功能上的限制,更多地具有审美的功能。我国古代的诗词很早就表达了对窗的审美意识。《古诗十九首》中的“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生动地描述了一个满怀愁思的女子,凭倚楼窗,望见“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而引动对心中所爱的怀想。名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杜甫)、“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皆是写因窗得景,由此欣赏到了大自然秀丽的风光。又“绿窗春睡轻”(陈克)、“午窗残梦鸟相呼”(王安石),无论是轻睡,还是浓睡,都要凭借窗户,捕捉天籁,将自然界的种种微妙变化,融入人的意识,以铸就一个迷离幻妙的梦境。《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秋窗风雨夕》云:“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灯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窗带来了秋风冷雨,而一腔悲绪也化作滴滴清泪,浸透窗纱……
  窗的功用被移植到园林建筑中,其意义更加。丰富”,又名尺幅窗、无心画。因轩后有一座小山,虽不高大,但其中丹崖碧水、鸣禽响瀑、茅屋板桥,却无所不备。李渔裁纸数幅,做画之头尾,镶边,贴在窗的四周,所谓“实其四面,独虚其中”。虚,却非空,乃纳屋后之山景于其中。园林艺术中的借景手法,便即如此。
  窗除“通”以外的另一个作用是“隔”。这与其说是功能上的作用,不如说是审美上的意义。它巧妙地利用人们视线的局限,增加空间的变化,而引出朦胧的诗意。如园林中粉墙上的洞窗或漏窗,隔开两个空间,使人在此一边看到彼一边,二者构成对景,本来是咫尺相望的景物变得含蓄幽深了,在恍惚迷离的气氛中扩大了空间感觉,从而使空间得到了延伸。而隔墙相邻的景色若隐若现,愈觉深幽空灵,更引起向往之情。它利用人们视觉上的错觉,起到了扩展景深的作用。
  此外,一段粉墙,几竿修竹,这是一个幽雅的小景,但稍嫌“实”了些。在墙上开一方漏窗,阳光洒下来,筛下斑驳的图案,与婆娑的竹影互为映衬,实墙的封闭感便消失于竹木风姿之外,使园景风情有加,韵味无穷。这又是化实为虚的作用了。
  如同我国的古典诗词一样,我国古建筑中的窗,也是抒情的。它或潇洒疏朗,或玲珑秀巧,抑或透漏幽邃。这需要我们结合中国的传统艺术去细细体味,方能解得其中三昧。
1.下列对窗的“审美的功能”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两句诗中,窗的审美功能体现在一个满怀愁思的女子,凭倚楼窗而望见楼外的景致,引动了对心中所爱的怀想上。
B.在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和王安石的“两山排闼送青来”两句诗中,窗的审美功能体现在因窗得景,诗人能凭窗欣赏到大自然秀丽的风光上。
C.人们在睡觉时,无论是轻睡,还是浓睡,大自然的声音有时会融人人的意识,形成一个迷离幻妙的梦境,这是窗的审美功能在生活中的体现。
D.林黛玉的诗:“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灯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窗的审美功能体现在因窗外的景致引发的情感变化上。
2.对窗的“通”与“隔”的作用的理解,不符合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李渔在他的浮口轩中,裁纸数幅,做画之头尾,镶边,贴在窗的四周,作“观山虚牖”,又名尺幅窗、无心画,是发挥了窗的“通”的作用。
B.园林中粉墙上的洞窗或漏窗,隔开两个空间,使人在这边看到那边,构成对景,使咫尺相望之景变得含蓄幽深,是发挥了窗的“隔”的作用。  
C.窗的“通”,就是贯通,李渔作“观山虚牖”,就是为了把轩后的小山,以及其中的丹崖碧水、鸣禽响瀑、茅屋板桥这些景致都串联贯通起来。
D.窗的“隔”,就是隔开,使隔墙相邻的景色若隐若现,愈觉深幽空灵,更引起向往之情。“隔”是利用人们视觉上的错觉,起到了扩展景深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建筑中的窗之所以更多地具有审美的功能,是由中国古建筑的框架结构所决定的。
B.李渔的“无心画”,是“实其四面,独虚其中”,其中的“虚”是为了纳屋后之山景于其中,这是园林艺术中的借景手法的利用。
C.我国古建筑中的窗,或潇洒疏朗,或玲珑秀巧,抑或透漏幽邃,这是古人审美情趣的体现,需要结合中国的传统艺术去细细体味。
D.所谓的化实为虚,就是在墙上开一方“虚”的漏窗,让墙外的“实”的“几竿修竹”射进来,使墙的封闭感消失的一种做法。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1.C
2.C
3.D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中国古建筑中的窗(节选)赵丽雅由中国..”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②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③论证方法:指的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喻证法(打比方)、对比法。
    ④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关系。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⑤论据:提出论点必须有根据,即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正确的道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  
    论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也称事理论据)两类。
    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
    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
    理论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