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化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而国民素质又是一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一国综合国力的基本指标。因此,对长期以来文化建设的相对滞后和国-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而国民素质又是一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一国综合国力的基本指标。因此,对长期以来文化建设的相对滞后和国民素质的相对偏低这一基本国情,我们不能忽视,不能任其发展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进步和现代化进程的瓶颈。
  文学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数学、物理甚至哲学、历史,文艺教育在培育国民精神文化、提升国民素质方面有着独特而深刻的作用。这尤其要归功于它的广泛性,它不仅包括狭隘意义上的学校文艺教育,公共图书馆、电视台、影剧院、文艺剧团、展览厅、音乐厅、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农村书屋等文化场所和文化形式所提供的文艺教育也是其重要组成;归功于它的深入性,它是文化中最深刻和最敏感地触及国民精神状态和文化价值取向的领域,好的文艺可以直抵人心,将其感染力和影响力最大化;归功于它的坚固性,在文艺教育实践中,哪一类文艺占据主导地位,将直接影响到哪一种文化价值观得以塑造,哪一种文化取向得以养成,因而它是整个人文环境氛围和走向的根本性基石。正因为文艺教育的这些特性和功能,发挥文艺教育,推动国民素质进步,将是我们实现文化立人强国的必要前提。
  首先,发挥文艺教育启迪国民心智的作用。文学艺术是社会最敏感的一根神经,体现着时代的脉动和社会的气象,是时代精神转向和社会思想革命的寒暑表。在20世纪初社会飘摇动荡之际,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适时提出了文学艺术新民立人的启蒙思想,以求唤醒沉睡的东方睡狮。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指出“欲其国之安福尊荣,则新民之道不可不讲”,而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更振聋发聩地强调“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正是这种文艺教育的启蒙运动的开展,拉开了20世纪中国革命和改革的伟大序幕,使得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新思潮新运动蓬勃开展。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启蒙的不仅是国民的心智,也是社会的心智,艺术唤醒的不仅是国民的灵魂,也是时代的灵魂。
  其次,发挥文艺教育陶冶国民情操的作用。一则,文艺教育能够有力提高国民的审美能力、鉴赏水平。再则,较高的艺术修养和文学素养又反过来推动文艺教育的不断发展。文艺教育可以怡情养性、陶冶情操,能使欣赏者在优美中舒畅身心,在崇高中追求超越,在悲剧中净化对人生命运的怜悯恐惧,在喜剧中笑对人生百态,在荒诞中求索缺席的永恒真理。更重要的是,文艺教育不仅可以塑造个体的道德情操,还可以塑造一个时代的道德追求和精神风貌,是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不二法门。
  再次,发挥文艺教育塑造国民人格的作用。文艺教育在复归人性、塑造国民人格、实现自我价值等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文艺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解放、建构完美人性的必经途径。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所散发出的人格魅力和伟大理想无不让国民动容,在文艺教育的耳濡目染中,健全的国民人格慢慢形成,拥有这种健全人格的国民才能果敢地承担社会道义和社会责任。市场化经济大潮下,消费主义文化迅速崛起,享乐主义观念一时盛行,给整个社会生活带来了价值观的畸变,尤其表现在强烈的实用功利色彩、拜金主义风尚和感官化欲望化潮流上面。这一切也不可避免地深入和渗透到文艺领域,使得庸俗、低俗、媚俗的“三俗”之作兴起,给整个文艺生态和精神文化生态带来恶劣影响。这就要求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自觉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抵制“三俗”和娱乐至上的倾向,更好地发挥文艺的内在凝聚力和外在传播效应,提升大众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节选自《人民日报》)
1.对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的“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表明梁启超等有识之士认识到文艺教育具有启迪国民心智的作用。
B.这是梁启超等有识之士提出的文学艺术新民立人的启蒙思想的体现。
C.梁启超认为,进行文学革命,应该从小说的改革入手
D.以此观点为代表的文艺教育的启蒙运动的开展,拉开了20世纪中国革命和改革的伟大序幕。
2.下列有关文艺教育的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相较其它学科而言,文艺教育在培育国民精神文化、提升国民素质方面有独特而深刻的作用。
B.文学教育是社会最敏感的一根神经,体现着时代的脉动和社会的气象,是时代精神转向和社会思想革命的寒暑表。这是文艺教育启迪国民心智的作用。
C.文艺教育能够有力提高国民的审美能力、鉴赏水平。较高的艺术修养和文学素养又反过来推动文艺教育的不断发展。
D.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及其他诗人的一些诗作,散发出的人格魅力和伟大理想让国民动容,可以证明文艺教育具有塑造国民人格的作用。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我们不能忽视长期以来文化建设的相对滞后和国民素质的相对偏低的国情,因为文化是一国综合国力的基本指标。
B.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启蒙的不仅是国民的心智,也是社会的心智;艺术唤醒的不仅是国民的灵魂,也是时代的灵魂。
C.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重要方法,就是大兴文艺教育,发挥文艺教育的作用。塑造一个时代的道德追求和精神风貌,进而塑造个体的道德情操。
D.庸俗、低俗、媚俗的“三俗”之作兴起,给整个文艺生态和精神文化生态带来恶劣影响,使消费主义文化迅速崛起,享乐主义观念一时盛行,给整个社会生活带来了价值观的畸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1.C
2.B
3.B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化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而国..”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②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③论证方法:指的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喻证法(打比方)、对比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