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问题。莫明其妙与真妙王朝闻①艺术与生活必须有差别,不然何必在生活之上还要有艺术。但与生活相差别的艺术,应当说是更深刻也就是更带普通性地反映了-高二语文
题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
莫明其妙与真妙 王朝闻 |
①艺术与生活必须有差别,不然何必在生活之上还要有艺术。但与生活相差别的艺术,应当说是更深刻也就是更带普通性地反映了生活的。这种反映对绘画的观众或诗词的读者,是否更带普遍性,不能不通过观众或读者的审美活动来证实。 ②人们在习惯里,对难于理解也不感兴趣的东西,好说“莫明其妙”。我以为这四个字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也反映了艺术创作与欣赏的矛盾。这里的“莫”字,是当作“不能”解而不是当作“未曾”解来使用的。这里的“妙”字的含义,是它的反面,意即“不妙”。事实上,绘画、诗词、笑话……以至日常的语言,有时尽管读者、听者或观众一时觉得难解,但它本身并不能因此就该受到否定。苏东坡那句“妙语嚼方得”,既反映了解与不解的矛盾——明与不明的矛盾,也肯定难解的妙语通过咀嚼而深得它是妙趣横生的作品,要比某些一览无余、索然寡味的作品经得起反复的观赏。 ③白居易的《更漏子》,其中那“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写出妇女一夜失眼的具体状况。但那因为辗转反侧,引起了被窝与枕头都寒冷的感觉,以及作者对于这个处境凄凉的思妇的同情,不是直来直去地说出来的,所以它是经得起咀嚼的。宋人萧立之的《偶成》,写出下雨这一现象造成的因雨而不能游湖或放纸鸢,与喜雨的庄稼人在感受、感情方面的矛盾,诗人是在替喜雨的庄稼人说话。而这种倾向性的表现,好像不那么分明,细读“城中岂识农耕好,却恨悭晴放纸鸢”这样的诗句,就可能引起唐人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那样的好感。 ④米勒的《倚锄的男子》,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不论是丰富的情感内容还是作者积极的倾向性,也和上述词与诗相近,属于“妙语嚼方得”的一型,从而区别于素描的基本练习,从而区别于标语口号式,从而区别于注解生活而不是概括生活的平庸作风。貌似习作或普通肖像画的这两件作品,没有直接记录人物的各种行为,而且后者的情绪状态的丰富性,所谓“神秘的微笑”,都是以瞬间的具体描写得到概括的。正因为“多”是透过“少”来表现的,这样的形象就好比“夜长衾枕寒”那样的诗句,后有限中包含着无限。这样的形象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不免产生“莫明其妙”的印象,但这不是作品自身的缺点。形象那相对意义的不确定性,正是它区别于简单的图解,因而耐人寻味,又区别于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朦胧的优点。至于那些以“怪”为“新”、内容晦涩、抽象得只有作者一人理解的绘画作品,就不是真妙,而是本来词义的“莫明其妙”了! 1.请选出对作者在第二段中所评议的“莫明其妙”理解最准确的一项( ) A.其暗含的逻辑是:如果作品中有妙处可言,“我”一定会领悟。既然作为欣赏者的“我”难以理解,则作品没有价值。 B.它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艺术创作和欣赏的矛盾,指绘画、诗词、笑话以至日常生活语言等让读者、听众或观众觉得无法理解。 C.它同苏东坡的“妙语嚼方得”一样,指欣赏者一时不能体会某些作品的内涵,而这也正是优秀艺术作品值得肯定的。 D.它反映了“解”与“不解”、“明”与“不明”的矛盾,指作品的语言必须经过反复咀嚼、鉴赏才能感觉到它的妙趣横生。 2.对第④段中形象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分别指代的内容,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艺术作品中某个具体形象是确定的,可感的;而形象背后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是耐人寻味的。 B.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对生活瞬间的具体描写,形象背后对生活的注解则是多姿多彩、丰富多样的。 C.艺术作品的形象是直接记录人的各种行为的,但人物行为背后的情绪的状态却是具有丰富意蕴的。 D.艺术作品的形象的数是少的、有限的,形象背后的情感作品的倾向性是无限的、不确定的。 3.根据文意,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充满了琐碎、繁冗和偶然性,艺术就是要通过这些“生活的碎片”展现生活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 B.一个亲历战争磨难的人,在毕加索表现战争题材的名画《格尔尼卡》面前会茫然不解,也可说明艺术与生活是有差别的。 C.作者所举的4个例子,都是属于截取生活中的某个片断来展示生活的本质的作品,都是令人经过咀嚼而备感妙趣无穷的作品。 D.某概括生活的作品,是对生活的简单图解,一览无余,经不起反复推敲,那么它一定比不上“妙语嚼方得”的作品。 |
答案
1.C 2.A 3.D |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问题。莫明其妙与真妙王朝闻①艺术与生活必..”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②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③论证方法:指的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喻证法(打比方)、对比法。
④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关系。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⑤论据:提出论点必须有根据,即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正确的道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
论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也称事理论据)两类。
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
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
理论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读张爱玲(节选)贾平凹先读的散文,一本《流言》,一本《张看》,天下的文章谁敢这样起名,又能起出这样的名,恐怕只有这个张爱玲。女人的散文现在是极其得多-高二语文
下一篇:阅读下文,回答后面问题。祈求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在北方特有的那种干燥湛蓝的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高二语文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