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父子之间的怯意韩羽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父子之间的怯意 韩羽
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
有时却是另一副样子,比如去下地,他在前边头也不回地说:“唱一个我听听。”我在后边就模仿着戏台上的花脸呜呜哇哇地唱起来。他说:“瞎胡唱,别唱了。”我说:“你唱一个。”他唱起来:“我不该,咳咳咳咳,老王爷,咳咳咳咳……”也是随唱随编,瞎胡唱,越唱越带劲儿。
我家有个大宜兴壶,下地回来,泡上壶茶,父亲唱得高兴了,还逼着我们喝。说“逼”,是因为我们喜欢喝凉水,不喜欢喝茶。“过来,喝!多清香,又解暑,你喝不喝?想挨揍啊!”
我们俩常常一起去看庙。“看庙”二字,说句文词,是父亲“杜撰”的。看庙就是去看庙里的壁画,是让我开阔眼界,是培养我画画的一种方式,这很像现在的参观美术展览馆或画廊。我父亲本是老农民,竟与文人想到了一起。
吃过早饭,父亲将粪筐往肩上一背,抄起粪叉说:“走,看庙去。”母亲说:“今儿不拉土了?”父亲说:“回来再说。”我们就在这“回来再说”的空当里看了许多庙。庙有大有小,有远有近。近则三五里,远则十几里。一去一回就是几十里。全堂邑县境内的庙我们几乎都看遍了。
父亲对庙里的壁画还加以评论。他指着《八仙过海》的海水说:“你看这水,涟涟地像是在颤动。”又用手摸着墙说:“这墙是平的,你再远看,不是坑坑洼洼地凸起来了吗?”父亲惊奇了,我也惊奇。其实现在看来,稀松得很,无非是靠了反复重叠的弧形线条引起的错觉。父亲最佩服的是《八破图》,破扇子、破信封、破书本、破眼镜盒……他像在集市上买粮食粒捻来捻去还嚼一嚼那样仔细,猫着腰将那画上的破信封的一角又摸又抠,远瞧瞧,近瞅瞅,长叹一口气说:“像是烧焦了一样。”他一指点,我也惊叹起来。最后,总是照例的一句话:“使劲儿看,好好记住。”
我12岁那年考上初中,学校在聊城,离家15公里多。过了正月十五,要开学了。吃过早饭上路,父亲背上粪筐跟我走了出来,虽没说话,我知道他是送我。一直走了10公里开外看见聊城古楼了,他说:“快到了,你走吧。”这时旷野无人,惟有寒风积雪,一抹虚白的阳光和远处村落里的几声鸡啼。望着逐渐远去的、背着粪筐的父亲的身影,我只想返身向他追去。
再以后,我参加了工作,按家乡人的看法,凡是吃公家饭的人就是“干部”。我很少回家了,一晃就是十几年,大约是1960年,父亲到天津看我来了。我说:“今儿咱们上街吃一顿狗不理包子,再领你去看看美术展览。”他问什么是美术展览,我觉着一两句话也说不清,我提起以前的事:“我小时侯你不是常领我去看庙吗?和看庙差不多。”
刚走过劝业场,我一回头,见他正弯腰从地上捡烟头,我嚷了一声:“扔了!你也不嫌脏。”他赶紧扔了烟头,眼神带有惶惑和惧意。这眼神使我凄然,是什么使父亲对我有了怯意?我反而愿意看到小时候父亲扇我巴掌时那瞪圆了的眼。
6.在“唱戏”和“看庙”两段描述中,除了“勤俭”外,还表现了“父亲”哪些个性特点?请列点回答。(6分)
答:                                                                                      
7.请概述“父亲”对“我”产生“怯意”的原因。(4分)
答:                                                                                      
8.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在作品中的作用。(4分)
答:                                                                                      
9.下列对这篇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作品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是几个生活片段的连缀,但却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父子之间微妙的心理变化和父子之间的怯意。
B.作品中不乏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如“父亲逼我喝茶”一节,仅寥寥数语,就把一个既慈爱又威严的父亲形象凸现在读者眼前。
C.作品通过“看庙”时“父亲惊奇”“我也惊奇”,父亲“长叹”“我也惊叹”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我”对父亲的“怯意”。
D.成功的细节描写,是本文的一个艺术特色。譬如,“背粪筐”这一细节,真实而自然地表现了父亲勤劳俭朴的传统农民本色。
E.文中倒数第三段有一处情景交融的描写,它着力渲染了一种清幽宁静的环境气氛,从而表达了“我”对家乡的热爱与依恋的情怀。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6.参考要点:①乐观(开朗)的性格②富有生活情趣③热爱(敬重)民间文学④煞费苦心地培养儿子学习民间艺术的兴趣和技能。(或煞费苦心让儿子在画画方面开阔眼界)
7.参考要点:①父子之间感情有隔膜②父子之间文化教养存在差异③父子之间生活环境有差异④父子之间的年龄发生变化⑤父子之间地位发生变化
评分标准:答对其中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
8.①第一自然段写“我怕我父亲”,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1分)作反衬(1分);②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1分)作铺垫(1分);③照应(1分)了“父子之间的怯意”(1分)这个题目。
评分标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
9. CE(C.不是表现“我”对“父亲”的怯意,而是表现了“我”对父亲指点的领悟。D.不是“清幽宁静”,而是“凄清”;也不是表达“热爱家乡”的情怀,而是一种离愁。)
评分标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

6.本题考点是整体感知内容,并归纳人物性格。此类题目关键在于边读边画出文中描写人物的关键词,并作出相应性格判断。如“瞎胡唱,越唱越带劲儿”句,就可看出父亲乐观的一面。本题命制难度稍高,不同于通常第一题检索信息的考点,对学生能力的考察比较到位,是一道不错的考题。
7.本题考点基于整体感悟和检索信息之间。此类考题难度较低,考生只要认真看完文本,稍作分析即可得出答案,是年龄文化还有生活习惯的冲突造成父亲对我的怯意。只是不会像参考答案那般完整罢了。个人认为,本题宜换到第一题,毕竟,阅读理解题应该有个由易到难的梯度。
8.本题考查关键句(段)在文中的作用。关键句段作用无非是照应、铺垫、引出下文或者与后文反衬。关键段放在开头,通常起到铺垫、衬托照应作用,本题还要紧扣题目,是“父子之间”而非单方面的怯意。本题难点在于考生不能完整回答,是道不错的,有区分度的考题。
9.本题考点多而杂,作为阅读理解压轴题,似乎不宜如此。命题者可能想全面检测考生能力,提高区分度,故用多项选择题形式来考察。考点包括整体感悟、关键句理解、归纳人物性格、对文章主旨的考察、甚至还有景物描写作用的考察。当然,C选项难度较低,看完文本就能判断,E选项考察环境描写作用时,故意混淆清幽和凄清,只要认真阅读文本,考生不难得出此时环境描写是为渲染悲凉氛围,而不会选择令心情平的静“清幽宁静”;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能读出最后一个部分含义的考生,绝不会认为本文中心是“热爱家乡”。故本题命制既有有理的一面,考点多,也较灵活,但太杂。个人认为,若能出一道让考生自行归纳,又有一定开放性的试题,更能检测出考生的能力,更有区分度。但命制者的多样化思维,以及对文本的细致解读,值得我等学习。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五、(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父子之间的怯意韩羽我怕我..”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