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去见阿炳(李木生)我宁愿走向黑暗,去与你相见。即使让我白发如雪,我也愿意。只要我能与你生在同时,亲耳听一次从你手指尖淌出的《二泉映-高三语文
题文
(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去见阿炳(李木生) 我宁愿走向黑暗,去与你相见。即使让我白发如雪,我也愿意。只要我能与你生在同时,亲耳听一次从你手指尖淌出的《二泉映月》。 但是,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了。甚至连你当年生活的细节,也都早已被时间的水流无情地冲走了、淹没了。阿炳兄弟,你可知道,一颗悲苦的心是怎样地想念你吗?把我的心捻作你的二胡之弦,如泣如诉地拉奏吧,那上面,正颤栗着与你心的合鸣啊! 饥饿。连衣服也难遮体了。还有寒冷和寒冷中无妻无后的孤独。 北风,雪,破败的道观中的凄清的长夜。更有疾病频频袭来,一只眼睛瞎了,又一只眼睛也瞎了,双重的黑暗,无理地降临在你的壮年。活着,竟是这样的艰难与无趣吗?人,竟会这样的无依无助吗?天亮了又能怎样呢?炎凉的世态不是与这黑暗的夜晚一样冷漠吗?而且天亮了,被欺凌的人的尊严,更会羞辱在光天化日之下。绝望,比双重的黑暗还要沉重地压迫在你敏感的心头。或许,你想到了死。 但是,黑夜惊诧了,它突然看见绝望的手握住了那把破旧的二胡,已经被冷风舔僵的手指,困难但却沉稳地放在了那两股静默的弦上。弓,悄然拉动。 把人世间的痛苦与悲愤,还有哀怨与忧伤,尽情地作一次倾倒吧。 它呜咽着,从一个流浪艺人的悲凉的心田里流出,流向无锡的大街小巷,流向一个又一个也是充满着痛苦与忧伤的心灵。只要是满含悲辛的心灵,哪怕漂泊在天涯海角,也能听懂它,立刻与它相通,并让或干涸或冰封的心灵之泉水重新喷流,从而汇聚成浩淼的湖泊。这是善良但却因此承受着悲剧之痛的心灵自然存在的泉水啊,只要它流动着,让痛苦与痛苦相融,痛苦便会升华为一种博大的抚慰与深沉悠长的感动,从而涵养出一种至善至美的高贵的心性。 这是中国百姓的痛苦与悲愤、哀怨与忧伤,这是一个中国流浪艺人的痛苦与悲愤、哀怨与忧伤。它呜咽着,从无锡小城的街巷间流向一个又一个无依无靠的心田。 仅仅是这些吗?不,不,我分明看见,带着追寻与向往、渴望与呼唤,一个饱受命运欺侮的人挺起胸膛,一颗痛苦的灵魂,点燃在黑夜里…… 原来黑夜是可以变作燃烧的炭的,缕缕暖意,怯怯地,但却是坚决地弥散开来。还有光明,动情的光明,羞涩地,又是慷慨地叩动一扇又一扇被漆黑抵紧的心扉。当然还有爱,爱的欢乐,由清清的溪水和着亮亮的月光,酿成甘洌的酒。冻结的心在缕缕暖意中苏醒,被黑暗魇住的梦,也长出月光样的翅膀,向着光明飞翔。叹息与呻吟,都在爱的阳光下化作赞美与歌唱,花儿笑了,鸟鸣蝶舞着,痛苦透了的人生,沐浴在欢乐之中。于是,冰封的中国有春水蜿蜒;半轮明月,穿透浓重的云层,照临冷酷的人间。 阿炳兄弟,在你与泪水一起涨潮的乐曲中,我还分明听到这深沉的感激。你在感激什么呢?是感激上帝赐予你的神弦,还是感激那位女性、那位在你失明之后一直陪伴你到死的女性?不然,你的乐曲声中,怎能如此地充满着女性的柔情与美丽呢?她看见了你,她就来了,与你为伴,也与你的一切痛苦与灾难为伴。寡言、贫穷、疾病、世人的白眼、甚至脏与丑陋,她都宽容地收下。她只把胳膊连同女性的温存和她的生命伸给你,平静地说:咱们往前走。 你与你的女人,不仅让我见识了人性的美好与善良,还让我领略了博大胸怀的壮丽与锦绣。狭小的心胸,一块小坷垃就会让其堵塞窒息。只有博大、宽厚的胸怀,才能容纳众多的山岳、湖泊与森林。而人生的美丽与否,恰恰就在其一望无际、丰富多彩上。如果人生的价值是可以衡量的话,那就看谁能在自己生命的旅程上创造并为后人留下更多更高的山峰和更多更大的湖泊与森林,尤其是不易磨损的精神上的山岳、湖泊与森林。 走进《二泉映月》,湖泊与森林层层环绕着的,正是一座直插云天的青峰。 14.作者说“我宁愿走向黑暗,去与你相见”的主、客观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 15.“痛苦与痛苦相融,痛苦便会升华为一种博大的抚慰与深沉悠长的感动”,这里的三个“痛苦”的含义分别是什么?(6分) 16.文章的最后两段,作者多次写到“山岳”、“湖泊”和“森林”,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6分) 17.综观全文,作者认为《二泉映月》饱含了哪几方面的情感?请分条陈述。(6分) |
答案
14.①作者对阿炳处在失明和悲惨生活中的双重黑暗深表同情。②阿炳的乐曲具有巨大的感染力。 15.第一个指《二泉映月》中流淌着的阿炳自身的痛苦(2分);第二个指听《二泉映月》的人的痛苦(2分);第三个“痛苦”指演奏者阿炳的情感与听众的情感形成共鸣,交织成中国百姓的痛苦与悲愤、哀怨与忧伤。(2分) 16.①作者这样写,是用比喻和反复的手法赞颂乐曲中传达出的人性的美好与善良,博大胸怀的壮丽与锦绣,像山岳一样崇高,像湖泊一样深厚,像森林一样广大,表达自己对阿炳以及《二泉映月》的高度评价。(2分)②结尾处浓墨重彩,反复渲染,情感抒发达到了高潮。(2分)③篇末重重一笔,留给读者深深的思考与回味。(2分) 17.作者认为《二泉映月》饱含着以下几方面的情感:⑴饱含着痛苦与悲愤,哀怨与忧伤。(2分)⑵饱含着追寻与向往、渴望与呼唤。(2分)⑶饱含着深沉的感激。 |
无 |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去见阿炳(李木生)我宁愿走向..”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②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③论证方法:指的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喻证法(打比方)、对比法。
④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关系。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各题。(22分)流水和高山赵丽宏面对着流水和高山,我想起了人类历史上两位最伟大的音乐家,他们是莫扎特和贝多芬。记得很多年前,在一些愁苦的日子里-高三语文
下一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一方阳光王鼎钧四合房是一种闭锁式的建筑,四面房屋围成天井,房屋的门窗都朝着天井。从外面看,这样的家宅是关防严密的碉堡,厚墙高檐密不通风-高三语文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