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则新闻,要求做题通过还原人类化石,现在的人们能够栩栩如生地看到自己老祖宗的体态相貌,并感叹进化带给人类的巨大变化。那么1000年、1万年甚至10万年以后,人类-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要求做题
通过还原人类化石,现在的人们能够栩栩如生地看到自己老祖宗的体态相貌,并感叹进化带给人类的巨大变化。那么1000年、1万年甚至10万年以后,人类可能进化成什么样呢?这恐怕是每个有好奇心的人都希望了解的科学课题。在各种千奇百怪的理论中,最近一位英国的科学家又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新设想。
伦敦经济学院达尔文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奥利佛·加里博士不久前应布拉沃电视台邀请,对人类未来的进化进行了大胆预言,并拍摄了纪录片《布拉沃进化报告》。
加里博士认为,大约在公元3000年时,目前人类存在的种族差别就会消失,由于不同种族的人们大量通婚,混血产生的新人类没有皮肤颜色的差别,咖啡色将成为1000年后人类共同的肤色。由于营养的丰富和医药的使用,人类的普遍身高能达到2米左右,平均寿命也能延长到120岁。而且千年后的人类将得益于基因改造、美容手术和配偶选择,拥有迷人的外貌,男性的面孔将变得更加对称均匀,下颚更方,声音更低沉浑厚,女性则会变得更加明眸善睐,头发闪亮,皮肤光洁,胸部完美,总之两性都为了对异性产生更大的吸引力而得到了外表的提升。按加里博士的话说:“1000年以后,人类的生理机能将进化到一个高峰时期。”
然而,走向巅峰的人类并不能永远保持辉煌。加里博士认为,在经历了顶峰之后,人类的进化将呈现曲线下降状态,到距今1万年时,人类将面临各种困扰。由于过于依赖高科技和医学手段,人类的社会生存和交际能力逐渐下降,而且基因进化功能也逐渐消失。
加里博士举例说,那时候的人们可能会很缺乏情感能力,爱、同情、信任、尊重等将越来越淡出人类心理,这将影响人类关爱他人和协作互助的能力。生理上,由于药物能阻止很多疾病导致的死亡,如癌症将不再是绝症,这反而使这些疾病基因变得更加普遍,不能被人类基因“自然淘汰”。人类对药物越来越依赖,免疫系统也会因此而受到损害。1万年后的新生婴儿个头要比现在的大,而成人由于长期食用加工食品,咀嚼功能退化,下巴变短,整个面貌看起来更年轻。
然而身心的倒退还不是加里博士推论中“最糟糕的消息”,看看他对10万年以后的人类下的结论,人们恐怕会觉得自己在看一部悲观的好莱坞科幻片。那时候的人类将分化成两个“亚类”:身高2米、体格对称、有创造力、高智商的“基因贵族”和身高1米、身材不均、脑筋愚钝、低智商的“基因穷人”。这是由于富有、受过优秀教育的社会精英们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交圈,不仅婚配要严格讲究“门当户对”,就连交往也日益禁锢在这个范围之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基因上的分类。
加里博士的预言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兴趣,布拉沃电视台在对加里博士进行采访后总结道:“看来那部著名的西部电影名字最能恰当地形容人类未来的发展史:好的、坏的、丑陋的。”
⑴请为这则材料拟一个文章标题,要求具有概括性
答:                                                            
⑵点评奥利佛·加里博士对人类未来进化的推论。
答:                                                           
⑶就此问题,谈点个人看法?
答: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⑴英科学家大胆预测:一万年后人类会丧失情感
(2)人类将缺乏自主情感;⑶人类将分化成两个“亚类”:身高2米、体格对称、有创造力、高智商的“基因贵族”和身高1米、身材不均、脑筋愚钝、低智商的“基因穷人”。

对各个语段内容梳理及概括要以找出文章中的关键句或中心句作为关键。特别是内容呈对立的两个方面更是如此。本文是属于“科学预测”,当然这种预测是以充分的科学依据为基础的。解读此篇文章,要立足于下面几点。一是这是一种预测,因此抓住语言的“将来”时态是一个途径;二是对“人类进化”的预测,是包含着“有利”与“不利”两种倾向。因此提取整合信息时要小心,不可遗漏要点。即,解读本文要从作者对“人类进化”,既有欣慰快乐,更有忧虑担心的心态着眼。将两个方面因素考虑周全,对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也要给予高度重视。这样对本文的解读就能够做到准确,全面地尊重文章原意。此题为开放性试题,但有明确的限制,那就是对“奥利佛·加里博士论断”的看法,可以赞同,也可以质疑,也可以是中性的,即好的、坏的、丑陋的。个人看法要注意两点:一是人类进化的正面发展趋向;二是对进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要有清醒地认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标签】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一则新闻,要求做题通过还原人类化石,现在的人们能够栩..”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②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③论证方法:指的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喻证法(打比方)、对比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