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启功太傻了(斯文牛)如果说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启功算不上一个书法家,那你会说这人不是绝顶的无知,就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了。但这话却偏偏有人说,而-语文
题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启功太傻了(斯文牛) 如果说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启功算不上一个书法家,那你会说这人不是绝顶的无知,就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了。但这话却偏偏有人说,而且还是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里。不过说这话的不是旁人,正是启功老先生自己。 那是“东方之子”的名人访谈节目,记者是把启功先生作为大书法家来采访的。可是启功首先声明他不是一个书法家,他说他首先是一个教师,然后勉强算是一个画家,书法只是他的业余爱好而已。 启功老先生说话时态度十分认真,绝无戏言。不过他这话一出,倒弄得许多人好尴尬了。作为全国书协主席的启功尚且算不上一个书法家,那谁个还敢再妄称书法家呢?但事实上,全国挂书法家头衔的,现如今多的已如夏日七月夜空中的数也数不清的繁星了。虽然启功老先生此时说的只是他自己,但春秋笔法的味儿是很浓的,相信那些名不副实的滥竽充数者听了会面红耳赤,心中不悦的。启功先生也真太傻了,何必在大庭广众之下,四面树敌呢? 但我想启功老先生的话是有感而发的,是有着深刻的道理在其中的。试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真正自成一体的书法家又有几人?那么几百几千年后,我们这个时代中产生的书法家,能够像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者,又能有几人?如此看来,启功老先生的话绝非是名人的自谦,而是真正懂得书法艺术真谛的大实话,他是在拿真正的书法家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呢!只是这尺度太高太严,能够够得上这标准的真是寥若晨星了,而如今能像启功那样敢于拿这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又有几人呢? 采访中那记者又称赞启功的书法是如何如何的好,可启功却又偏不领这个情。他说他的字在成为书法家之前还算可以,自从当了书法家,特别是当了书法家的头儿之后,经常在外给人家题几个诸如某某大酒店之类的字,哪里还讲究什么艺术,灵性,情感,纯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应酬之作,不管别人怎样称赞,他心里非常清楚,他的字是越写越差了。 启功老先生自揭其短也便罢了,可他偏偏把字越写越差归结为经常给人家题字,这话说得虽很实在,却又未免发傻。现如今,有些所谓的书法家,一天到晚地给人家一字千金的题字,成了题字的专业户,还有些人是为了给人家题字才专门练字的。这些人的字如果按照启功老先生的逻辑,那是越题越差,越练越差的,而且也根本不入书法艺术之流。启功先生的这一席话,简直是在砸他们的饭碗,拆他们的台子。这年头,说奉承话都还来不及,启功先生却哪句话不中听,就说哪句,这还不算是天字第一号的傻人吗?但据说真正搞艺术的,都是率真之人,有的只是赤子之心,不傻反倒不正常了。启功老先生敢说这样的傻话,与其说来自为人的胆识,莫如说来自艺术的良知。 那些把练书法作为追名逐利工具者可能会为启功老先生的傻话大动肝火,但那些把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去追求的人却会把他的话作为逆耳的忠言来对待,他们也一定会学着启功先生的样子,去做书法艺术的傻子的。 1、启功老先生不承认自己是书法家的两个理由是:( )( )
F、他自认为未能达到像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书法大师的艺术境界。 2、根据文意,“春秋笔法”是什么味儿? 3、为什么启功老先生作了书法家甚至书法家的头儿后字“越写越差”了,试简要回答其原因。(不超过20字) 4、启功老先生的“傻”表现在哪些方面?试分条概述。 |
答案
1、C、F 2、把褒贬隐含于字里行间。 3、应酬之作难以讲究艺术、灵性。 4、①不怕得罪人 ②敢揭自家短 ③不追名逐利 |
无 |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启功太傻了(斯文牛)如果说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②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③论证方法:指的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喻证法(打比方)、对比法。
④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关系。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⑤论据:提出论点必须有根据,即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正确的道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
论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也称事理论据)两类。
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
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
理论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
⑤记叙顺序:
顺叙:按照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从开端、发展、高潮写到结局。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后面发生的事情先写出来,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插叙:在顺叙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诗词例话一则(周振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讲“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其中的“无我之境”和“以物观物”是根据叔本华的说法。叔本华认为人在直观(直觉)中与-语文
下一篇: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美与物理学(杨振宁)物理学自(1)到(2)到(3)是自表面向深层的发展。表面有表面的结构,有表面的美。譬如虹和霓是极美的表面现象,人人都可以看到。实验工-语文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