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研究和谐社会新华网北京10月8日电(记者:吴晶熊争艳崔清新)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8日在京召开,此次为期四天的会议将专题研究构-语文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 研究和谐社会 新华网北京10月8日电(记者:吴晶熊争艳崔清新)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8日在京召开,此次为期四天的会议将专题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并将作出重要决定。此间分析人士认为,此次会议彰显了中国执政党破解和谐社会难题的决心。 2003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很多国家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可能会出现贫富悬殊、失业激增、分配两极化、社会矛盾激化,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 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从一个收入分配较为平均的国家,一跃成为贫富差距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之一。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副代表兼首席经济学家汤敏说:“如果不采取措施缓解这一差距,将会影响民众对改革开放的支持,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在个别地区,一些集市口角、房屋拆迁纠纷、土地征用分歧等日常生活的矛盾,都可能因处理不当而演变成对抗性的冲突和大规模群体性事件。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李培林说,中国经济当前正进入新一轮的高速成长期,在利益格局调整和社会构成发生深刻变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新型的社会矛盾,有的矛盾甚至比较突出和尖锐。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强说:“很多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都会出现一个危险期。中国政府能否处理好这些矛盾,直接关系到改革开放的进退兴衰。”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近日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上撰文指出,中国新领导层执政开始,就把建设和谐社会提到中国政治的最高议程,相继提出了各种围绕着建设和谐社会的政治概念,如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等。和谐社会的概念既有创新的成分,也在实践层面反映了中国现实的需要。 郑永年认为,十六大以来,很多政策尤其是社会政策是向社会的弱势群体倾斜的,从实行社会低保政策到近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种政策从其目标来看是要建设和谐社会。 李强说:“十六大以来,中国领导人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种亲民政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容纳多元利益的表达,有利于建立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和谐机制。”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曾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已经悄然从思想意识形态层面的论证转移到制度建设层面,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郑永年说。 有分析人士预测,中国政府将根据六中全会的有关精神,着重从体制上、机制上保障社会公平,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扩大就业,并可能在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险等几个重点领域率先推进改革,让穷人享受到更多的改革和发展成果。 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严书翰说:“可以相信,六中全会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增加和谐因素。” 【新闻背景】 中国贫富悬殊居世界前列 过去二十多年,中国从收入分配较为平均的国家,迅速成为贫富差距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之一。 2005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达3.22比1,如果将城乡居民收入的计算方式、税赋负担、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因素综合考虑在内,实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远在3倍以上。 中国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10%的最低收入家庭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不到2%,而10%最高收入家庭的财产总额则占40%以上。 另外,地区间的贫富差距也很大,中国东部最富省份与西部最穷省份的人均GDP差十多倍。(来源:国家统计局资料) 小题1: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撰文指出“(中国)和谐社会的概念既有创新的成分,也在实践层面反映了中国现实的需要”。为什么说“也在实践层面反映了中国现实的需要”?请你联系原文谈谈自己的见解。(5分) 小题2:谈谈作者要特意附上【新闻背景】材料的作用。(4分) 小题3:这则新闻的正题是“研究和谐社会”,可是新闻的基本材料、篇幅和中心以及重点探讨的都是“贫富悬殊”的问题。有人认为,这恰好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根本问题是怎样消除“贫富悬殊”这一重点。也有人认为,重点内容与文题不统一,这是新闻写作的败笔。对此,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
答案
小题:(5分)中国人均GDP早已突破1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这将可能出现贫富悬殊、失业激增、分配两极化……。中国从一个收入分配较为平均的国家,一跃成为贫富差距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之一。2005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差距远在3倍以上。一些日常生活中对抗性的冲突和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等新型的社会矛盾时有产生,有的甚至比较突出和尖锐。能否处理好这些矛盾,直接关系到改革开放的进退兴衰。这就是中国的现实,它迫切需要创建和谐社会。 小题:(4分)作者在新闻后之所以要特意附上【新闻背景】材料,是因为它能够提供这则新闻为什么要以“贫富悬殊”为重点的背景理由,提供了充分的事实根据,使人们阅读时易于准确而深刻理解。 小题:(6分)可以从四个方面考虑评分:①有没有扣住命题;②是否言之有理;③能不能扣住文本;④语言是否通顺流畅。(见仁见智,自圆其说即可。不同观点,言之成理可以得分。)示例:我赞成第1种观点(1分)。因为文题表明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研究和谐社会”,导语又指出“四天的会议将专题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2分)。而中国的社会现实是“贫富悬殊”,已严重制约着建立和谐社会的进程,因此必须首先消除这一最大的不和谐因素,构建和谐社会才能成为可能(2分)。所以作者立足于探讨“贫富悬殊”这一中心(重点),是很有道理的(1分)。反例参照原文和上例评判。 |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研究和谐社会新..”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感悟春天①江南的春天,总是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悄悄来临的,“杏花春雨江南”,这是上了名的诗句。历数我经历的几十个春天,总是乍暖还寒,反反复复需-语文
下一篇: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王选:当代毕舁方正之士他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引发了我国印刷业一场新的技术革命;他主持开发的华光和方正电子出版系统,占据国内99%的报业-语文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