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劳动力要素的可流动性是实现社会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重要前提。近年来,尽管农村劳动力个体通过不同的非农化路径走出了农业-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劳动力要素的可流动性是实现社会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重要前提。近年来,尽管农村劳动力个体通过不同的非农化路径走出了农业环境,但传统的地缘、亲缘、血缘关系的纽带仍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大量的由农民工结成的“同乡会”“老乡会”,扎根于各地城市,其中一部分已逐渐具有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自我服务的自发的非正式组织的性质,发挥着“制度外”的某些重要功效,因此被泛称为“地缘维权组织”。
“地缘维权组织”是对体制改革、结构变迁条件下的经济社会的功能性适应。有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在流动方向的选择、资源获取能力的提升方面受自身以及社会资本的限制,很难在城市中将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纳入到市民的关系网络中去,很难在城市中积累自身的社会资本,也就难于利用社会资本来寻求更好的机会。于是,只能转向因同乡关系、亲缘关系等建立起来的社会资本。因此,“地缘维权组织”成为其成员寻求发展资源的有效途径,也成为其成员权益缺失时的主要依赖对象,前者如就业、教育、医疗等,后者突出表现为在劳动关系、劳资关系中的权益损害和权利侵害。
在地缘、亲缘、血缘的纽带作用下,“地缘维权组织”成员靠传统的互帮互信维系,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自发”的秩序。他们在“能人”的领导下,通过集体寻找优势资源、集体诉讼、集体维权等集体行动,能够大大提高成功的机率,减少风险。其成效,有时表现为一般的交流、沟通、济危解困、内部矛盾分歧的调节等,更强势的体现是在外部化的维权等行动方面,即在外部谈判、调解、诉讼等活动中,提高了维权的力量,也降低了福利损失,在客观上减少了个体采取极端手段或默认不语现象的发生,化解了某些不必要的代价。在市场经济的一些基础性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农民工保障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地缘维权组织”有其突出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当然,由于参与成员流动性强、整体素质不高,加之结构松散、功能单一,“地缘维权组织”对内往往受“能人”个人因素的影响,对外往往带有感情色彩,容易做出过激行为;一些地缘维权组织相对封闭,与外界交流时容易把内部的情感认同演变成对外的集体性对抗。而纳入到政府、企业外的社会组织系统之内加以合理的引导和规范的工作还未能最后完成,这也成为这样一种民间的非正式组织所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
小题1:下列理解或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农村劳动力在纳入城市关系网络、运用城市社会资本上都处在劣势,有时会对地缘维权组织有一定依赖。
B.地缘维权组织的集体行动,可以在寻求发展资源、减少权益损害、减少权利侵害等等方面为其成员服务。
C.在互帮互信中建立的“自发”秩序,有利于维护地缘维权组织的性能,为成员提供代价较小的维权帮助。
D.由于地缘维权组织靠地缘、亲缘、血缘来维系,决定了其成员的对内对外行动都以情感认同为最终目标。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地缘维权组织在城市中的突出影响,使得那些仍然处在农村环境中的新生劳动力不得不选择流向城市。
B.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是否能够争取到公共资源或合法权益,就要看他是否有地缘维权组织背景。
C.在经济生活的某些方面,地缘维权组织弥补了现阶段中基础性制度建设的一些缺憾和不足之处。
D.地缘维权组织的构成特点及其具体的行动要求,是其仍然不能为社会组织系统加以引导和规范的原因。
小题3:根据文意,简要概括“地缘维权组织”的一般特点。(4分)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偏易

答案


小题:D
小题:C
小题:①与社会生产要素实现合理配置进程相伴随而出现,②以地缘、亲缘、血缘为纽带,③具有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自我服务等功能,④非正式组织。


小题:依据原文,“对外往往带有感情色彩,容易做出过激行为;一些地缘维权组织相对封闭,与外界交流时容易把内部的情感认同演变成对外的集体性对抗”,可见,“其成员的对内对外行动都以情感认同为最终目标”这一判断不符合原文意思。
小题:A项中,“仍然处在农村环境中的新生劳动力不得不选择流向城市”这一推断错误,原文只是说,地缘维权组织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但并不意味新生劳动力一定要选择城市。B项中,“是否能够争取到公共资源或合法权益,就要看他是否有地缘维权组织背景”的说法武断,夸大了地缘维权组织的功能。原文只是说,有了地缘维权组织背景,农民工争取到公共资源和合法权益的机会更多。D项中,“其仍然不能为社会组织系统加以引导和规范”是对原文的错误理解。原文说,“纳入到政府、企业外的社会组织系统之内加以合理的引导和规范的工作还未能最后完成”,说明引导和规范的工作正在进行中。这其中有时态方面的错误,也有对地缘维权组织属性认识方面的错误。
小题:意思对即可。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劳动力要素的可..”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②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③论证方法:指的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喻证法(打比方)、对比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