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创新与想象王生平艺术贵在创造,科学贵在创新。艺术是情感的表达,追求的是美;科学是理性的事业,追求的是真。二者似乎不搭界,但都离不开人类-语文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创新与想象 王生平 艺术贵在创造,科学贵在创新。艺术是情感的表达,追求的是美;科学是理性的事业,追求的是真。二者似乎不搭界,但都离不开人类的想象力,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 艺术不是科学,但艺术创作却具有科学的品格,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就是这个意思。古人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深沉慨叹;今人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中的“是”改成“这”,而提议者被尊为“一字之师”;著名钢琴家因演奏成名的钢琴曲错了一音而后悔。这一切都说明了艺术上的一字之差、半拍之慢,是美感强弱的构成因素、决定成分。尽管艺术采用的是形象的表达方式,但它的表达也有一个基本的技巧适中问题,也要符合客观的规律即科学问题。无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不会有美感,也就难以为人所理解。 科学不是艺术,但科学发现也常有某种艺术创造的品格,即使有了新的突破、价值和意义,也会是“睫在眼前常不见”,只是有些“美妙”感,至于到底是什么东西,还是不能说清楚、道明白。杨振宁20世纪50年代关于“交换规范场论”的论文就经历了一个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在20世纪50年代,我们只觉得这篇文章很美妙:到了60年代,才觉察到它的重要性。我到1964年以后才清楚认识到它跟数学的关系。” (《杨振宁文集》)电报的发明者美国人莫尔斯原本就是画家,1832年10月他在由法国返回美国的轮船上,一名叫杰克逊的医生在介绍一种叫“电磁铁”的新器件时说:“实验已经证明,不管电线有多长,电流都可以神速地通过。”正是这句话使莫尔斯沉浸在神奇的幻想之中,他大胆设想:既然电流可以在瞬间通过导线,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用电流来远距离传输信息呢?这个想法使他坐卧不安,从此以后,他告别了艺术,投身到科学领域,专门研究电流传输信息的问题,最终发明了电报。美国发明家郝奥发明缝纫机的针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都是在“无意识”的梦中完成的。钢筋混凝土的发明者既不是著名的建筑师,也不是卓越的力学家,而是一位整天摆弄花草的法国园艺家约瑟夫·莫尼埃。这些事例意味着,科学发现并不只是理性思维的产物,它还依赖于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依赖于人们的灵感和顿悟。 上述的创造和发现说明,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二者是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统一。王国维曾提到了这一现象,他通过对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的研究,认为“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1964年8月,毛泽东在同周培源、于光远谈哲学时也认为,“这首诗含有地圆的意思”。西方物理学家海森堡说“美是真理的光辉”,而爱因斯坦直接把科学发现称为“自由创造”,表达的均是同样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审美与科学殊途而同归:同归于历史、实践和生活,分途在求真、抽象与求美、具体的社会分工上。分工的优点是产生了专业和特长,缺欠是出现了职业的痴呆:中外先贤、学者给了我们以忠告。达尔文说,若有来生,不再成为制造公司的机器,每周要读诗、赏画、学音乐。工程院院士许国志诗云:“他生倘得从吾愿,甘为诗书再献身。”由于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又由于生活、实践是整体的、不能分割的,产生了专业和特长的强强联盟,消化着消极的弊病,使二者互补成为主流,于是便有了科学与艺术的相得益彰态势。科技美学的诞生标志着这一点,而美育学科的建立,则意味着我国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方面将大有作为。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启示我们,不论是理论创新、科技创新还是其他创新,都不仅需要科学的逻辑推理,而且需要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仅需要理性,而且需要感性、直觉、顿悟。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不断提高艺术品味和形象思维能力,这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全文1500字左右) 小题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6分)
F.科学与艺术是相互依存的,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的是 (3分)
小题4:从事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的人,要分别怎么做,才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才更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分) |
答案
小题:A C 小题:D 小题:不重复。 第二段是说艺术的表达技巧需要适中,符合客观规律,因而有科学性(2分);第四段则说艺术作品表现的内容,能够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因而有科学性(2分)。 小题: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应该学习艺术,以不断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和创造能力(2分)。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应该学习科学,以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更有利于把握艺术的规律(2分)。一个人既懂得自然科学,又有艺术素养,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才能得到全面发展(1分)。 |
小题: 这道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句子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 A项,选项枝的表述来自原文第1段末和第二段始,是此两处主要信息的整合。) C项,选项枝的表述是原文第1段和第3段相关信息的整合:“科学……追求的是真”(1段),“科学发现也常有某种艺术创造的品格……有些‘美妙’感”(3段) B项,考查的是对原文第二段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原文表述为:“无科学性,艺术表达 就不会有美感,也就难以为人所理解”,此处,“科学性”是“艺术美感”的必要条件:没有科学性就没有美感,但选项却将原文的表述偷换为充分条件:有科学性就一定会有美感,这是逻辑判断上的偷换概念,因为某一命题正确,其逆命题不一定也正确,话题过于绝对。 D项,考查对文中句子的理解。 原文第3段末是这样表述的:“科学发现并不只是理性思维的产物,它还依赖于艺术 的想象力、创造力,依赖于人们的灵感和顿悟。”而选项中所表述的“……主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由第4、5段文首可知,其所说应该是艺术创造,而非科技创新,此选项错误,张冠李戴。 E项,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把握。 文中所说的“职业的痴呆”这一概念出自第4段文中:“分工的优点是产生了专业和 特长,缺欠是出现了职业的痴呆。”是指在科学研究当中缺失形象思维与审美意识的严重后果,而不是选项中所说的“对自己的事业缺乏了解”,属无中生有。 F项,选项枝中所说“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此表述显然与原文意思不符,文章第1段段首即说:“艺术贵在创造,科学贵在创新。艺术是情感的表达,追求的是美;科学是理性的事业,追求的是真。”此处鲜明地阐述二者之间的区别,由此可知,虽然艺术与科学二者“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但艺术是形象思维,科学是理性思维,两种思维方式是有本质区别的,属于混淆概念。 小题: 答非所问 此题考查分析综合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级。 此题考查对观点与论据的把握,根据要求对文中相关信息进行筛选。题干句信息“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在第4段首 。从行文思路看,本句即是对上文的归结,又是第3段的中心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观点的论据可在第3、4段中找。 A项,“发明电报”(3段中)属于科学发明,但这一科学发明缘起于“神奇的幻想”,(3段中),这正说明“艺术与科学有重叠,有交融”的观点。 B项,《木兰花慢》(4段前)是艺术创作,“地圆”是科学发现,这也是“艺术与科学与重叠、有交融”的论据。 C据,科学美学的诞生亦为论据,原文中表述如下“二者互补成为主流,于是便有了科学与艺术的相得益彰态势。科技美学的诞生标志着这一点。”第5段末) D项,选项枝所言“……感悟、直觉与顿悟”属于形象思维,只是单方面的艺术创造的特性,没有涉及到科学,因而本项不能作为论据。 小题: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综合能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C级。 题干已点明了第2与第4段,意即答案当在这两段中去寻找,通过抄摘、概括,得出答案。 由赋分值可知,当分两点作答。意思答对即可。 小题: 本题考查分析综合能力: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读完题,便可知从第5段中得出答案,题目怎么问,就怎么答。此题不可照抄原文,需将原文信息转换成自己的语言回答。 意思答对即可。 |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创新与想象王生平艺术贵在创造,科..”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快乐经济学趋乐避苦是人类行为的极终原则,追求快乐是人类行为的终极目的。人类所有行为与结果如衣食住行、GDP增长、环境保护等,归根结底都是-语文
下一篇: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近日网上有篇文章,说某地男人总是在细细地编织着自己的小日子,是“性格的雌化”。举个具体例子,说每天的傍晚,某地男人就要打个电话给夫人告知晚饭-语文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