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关于赵文化在中国地域文化系列中,赵文化是一枝艳丽的奇葩。从赵襄子立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廉颇、蔺相如“将相和”,从慎子说法、荀子论礼到公孙龙-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关于赵文化
在中国地域文化系列中,赵文化是一枝艳丽的奇葩。从赵襄子立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廉颇、蔺相如“将相和”,从慎子说法、荀子论礼到公孙龙辩名,这一幕幕精彩的历史片段,总能激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赵文化是以战国时代的赵国为基础形成的一种文化体系,与其他地域文化相比较具有鲜明的文化特性。站在欧亚学的角度观望赵文化的兴起,其实赵文化是华夏文化与戎狄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体现出开放、进取、包容的文化精神。透视赵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变革、法治、侠义是赵文化的基本精神。刘宏勋教授从赵国的历史经验中寻觅,认为赵文化的特点包括尚贤纳谏的“人和”风范、开放争雄的方略、法德合治的国策、任侠重义的美德。这些对赵文化的特性解析,已经成为广大学者的共识。
荀子、公孙龙作为战国时代儒家、名家的代表人物,为赵文化做出过突出的贡献,成为众人瞩目的研究对象。荀子曾经“游学于齐”,因此荀子的文化性格有两个特点:一是稳健、内向、务实、严谨的“君子”型性格,二是激进、豪放、热烈、外向的“斗士”型性格。这种双重组合的文化性格,体现着赵文化的本质和特性。所以,与其把荀子与荀学称为“齐学”的代表,毋宁将之称为“赵学”的代表。高海波博士借助语用学原则,分析荀子、孟子“人性”的概念,认为荀子对“人性”的理解是一种现象主义的思路,近乎“存在先于本质”;孟子对“人性”的理解是一种本质主义的思路,近乎“本质先于存在”。正是对“人性”定义的分歧,才导致“性善”与“性恶”的争议。这种基于比较研究的论述,加深了对荀子思想的理解。
赵文化虽然不等同于赵国文化,但它的成熟有赖于赵国的强盛,仅就一种文化的生存状态来说,赵文化研究离不开赵国史研究。孙开泰先生等从历史文化的角度透视赵武灵王的改革活动,认为赵武灵王的改革思想来源于晋国新田文化,继承着新田文化的法治传统,胡服骑射的历史意义在于开始使用大规模、正规化的骑兵,改变了传统的战争方式,同时正确处理华夏文化与戎狄文化的关系,开创了汉民族学习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先例。宣兆琦教授透过赵文化的变革精神,认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普遍意义,主要体现在其深刻的变革思想,体现在“利其民而厚其国”的政治目的,体现在赵武灵王超人的智慧和勇气。这种考察历史的政治视角,有助于拓展对赵文化的认识。
在中国当代社会背景下,地域文化研究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从历史宝藏中挖掘文化资源,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董海林研究员论述赵国的兴亡,从中找出三条治国经验:改革则兴,守旧则亡;人才兴邦,庸才误国;团结兴旺,分裂必败。其中选人、用人问题,既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更是国家兴盛的保证。
小题1:下列关于“赵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文化是以战国时代的赵国为基础形成的一种文化体系,但它不等同于赵国文化。
B.赵文化是与其他地域文化相比具有鲜明文化特性的中国地域文化系列中的一枝奇葩。
C.赵文化是华夏文化与戎狄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有开放争雄、法德合治、任侠重义的特征。
D.赵文化的本质体现出一种荀子式的“君子”型与“斗士”型双重组合的文化性格特点。
小题2:下列不属于“赵文化研究离不开赵国史研究”的原因的一项是
A.赵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体现出赵文化变革、法治、狭义的基本精神。
B.胡服骑射开创了汉民族学习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先例,为赵文化的重要内容。
C.只有从政治的视角来考察赵国历史,才有助于拓展对赵文化的认识。
D.赵文化的发展离不开赵国,赵国的不断强盛促进了赵文化的不断成熟。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从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等角度,引用专家观点,对赵文化的兴起、发展、成熟进行了阐述。
B.荀子虽然曾经“游学于齐”,但是却不能把荀子与荀学看作“齐学”的代表,而应当看作“赵学”的代表。
C.荀子和孟子对“人性”理解的思路不同,对“人性”的定义有分歧,因此对“性善”与“性恶”存在争议。
D.当今地域文化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总结治国经验,古为今用,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1:(原文中说荀子“这种双重组合的文化性格,体现着赵文化的本质和特性”,主客体颠倒)
小题2:(将问题唯一化)
小题3:(以偏概全。原文说“地域文化研究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从历史宝藏中挖掘文化资源,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关于赵文化在中国地域文化系列中,赵文..”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②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③论证方法:指的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喻证法(打比方)、对比法。
    ④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关系。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