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12分)文人与山⑴“庐山,没有了文人本来也不要紧,却少了一种韵味,少了一种风情。”这是余秋雨的一句话。不排除文人的自作多情,但不得不承认,山-高二语文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12分) 文人与山 ⑴“庐山,没有了文人本来也不要紧,却少了一种韵味,少了一种风情。”这是余秋雨的一句话。不排除文人的自作多情,但不得不承认,山不在高,有“文”则名。 ⑵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于是,泰山成为天下名山。这引得无数文人都想登到山顶,领略一下“小天下”的滋味。杜甫就发过宏愿,“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后来还真登上了泰山之巅,在日观峰看日出。 ⑶“凌绝顶”就真的征服了山吗?孔子、杜甫,虽已在历史长河中激起绚丽的浪花,但作为肉体的生命终究如电光石火逝去,而泰山仍然巍峨屹立。正是“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⑷看来,山不仅是一种空间意象,同时暗含时间的张力,“踏遍青山人未老”的精力和豪情,终究敌不过铁定的自然规律。山就像一位稳重、长寿的智者,无言然后德厚,让人心生敬仰。 ⑸至于诗意地山居,一直以来是凡俗之人的奢念。 ⑹贾岛的《寻隐者不遇》里的隐者,如仙人一般缥缈洒脱,我猜想这隐者并不是真有其人,倒像贾岛自己,厌倦了滚滚尘世间的车马喧嚣、人声鼎沸,于是虚拟了一段与童子的对话,也算是“身在红尘,心在青山”的一种吧! ⑺那么纵然征服不了山,也大可不必妄自菲薄,何不坐下来与他交朋友? ⑻“幸有我来山未孤”,不知哪个诗人说的,霸道里面分明有心虚的寂寞,还是像李白那样比较好,独坐敬亭山,把青山作为知己,与之深情对视,“相看两不厌”;辛弃疾也不错,与青山眉目传情:“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这种平起平坐,不卑不亢的态度,虽然有一定自恋情结在里面,但真正的“山人合一”,正是这种境界。 ⑼而有意思的是,“青山有幸埋终骨”。李白和辛弃疾死后,都魂归青山,算是真正的“山人合一”了。李白去世后,本来是殡于龙山东麓的,但他生前仰慕南朝诗人谢灵运,曾发下过“悦谢家青山”、“宅近青山邻谢眺”的夙愿。五十年后,后人将他的遗骨迁葬于安徽的青山,让他和谢灵运做了“邻居”;而辛弃疾去世后,葬于江西铅山县的阳原山中,当地人为了纪念辛弃疾,改此山为稼轩山。 ⑩山是文人远隔尘世、隐居避世的一个古典的符号,文人的魂梦总与青山相牵。 ⑾很喜欢元朝宋方壶的《山坡羊》那句“青山相待,白云相爱”。后来在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里,作者为了表现黄蓉的聪明伶俐,写她面对“渔樵耕读”中的樵子,唱的正是这首《山坡羊》。后来有人戏称这是“宋代才女唱元曲”,金庸写书时可能尚未想到这一点,但也说明他对这首曲子太喜欢了,以致犯下一个常识性的错误。“青山相待,白云相爱”,视富贵如浮云、隐居青山不求功名的洒脱,何等令人向往! ⑿青山不仅可以做朋友,还可以当书来读。 ⒀清代文人葛庆增有诗云:“书是青山常乱叠,灯为红豆总相思。” ⒁书是青山,这是文人专用的比喻,非常绝妙。 ⒂反过来说,青山其实就是一本书。 ⒃走近一座青山,就是打开一本好书,崎岖的山路恰似跌宕的文思,巧夺天工的奇石宛如字字珠玑,游山像读书,既有“山重水复”的困惑,又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⒄而登不同的山,就是读不同的书,即使是登同一座山,也会“横看成岭侧成峰”,就像同一个人各个年龄段读一本书,滋味不尽相同。 ⒅初次见山,是见山是山,这是读山的第一境界,正像读书的第一阶段,初读一本书,是见书是书,只是停留于表面现象,没有深入。 ⒆然后,见山不是山,正如见书不是书,阅读者开始怀疑、探究。 ⒇最后,见山还是山,终于了悟,正如见书还是书,不过这是读懂了人生这部大书。 小题1:根据文意,解释第(3)段中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含义。(2分) 小题2:文章主要写了三点内容,它们是(2分) 山不能被征服,只能让人敬畏。 (3) 小题3:简述第(11)段中“青山相待,白云相爱”的修辞表达作用。(2分) 小题4: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F.山是可以用来读的,因为它是你的朋友。 小题5:文章最后把山比成书,是为了突出 (2分) |
答案
小题1:青山依旧,然而人生短暂。 小题1:(2)山是可以作朋友。 (3)山如书,是可以用来读的。 小题1: 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青山和白云的情态,形象而传神地表现“文人”与青山,白云相融相契的情感。 小题1:BE 小题1:突出山的曲折,奇妙,丰富和深邃。 |
略 |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12分)文人与山⑴“庐山,没有了文人本..”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②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19分)哀韦杰三君朱自清①韦杰三君是一个可爱的人;我第一回见他面时就这样想。这一天我正坐在房里,忽然有敲门的声音;进来的是一位温雅的少-高三语文
下一篇: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风筝趣话索鸿英①人是万物之灵,凡想得出的,总是要设法做出来,风筝便是生动的一例。我们祖先看见鸟儿在天空中自由翱翔,实在羡慕,又看见风-高二语文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