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木质高楼有望扎根中国城市常常被人说成“水泥森林”。而在上海世博园,展示着城市的另一种生长形态——木结构建筑重归林立的楼群之-高三语文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木质高楼有望扎根中国 城市常常被人说成“水泥森林”。而在上海世博园,展示着城市的另一种生长形态——木结构建筑重归林立的楼群之中。专家表示,未来中国城市中可能将崛起超过7层的木质建筑,城市不再是“水泥森林”。 位于世博园C片区的挪威馆由15棵巨大的“树”构成,从5米到15米,高高矮矮的这些 “树’’都有抓地的“树根”,都伸展着4条“枝干”托起顶篷。不约而同,瑞典馆、加拿大馆和温哥华案例馆等,也采用了木结构。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 一座全木结构的小学在都江堰向峨乡破土而出,让木结构建筑再次进入视线;作为木结构建筑鼻祖的中国,在这一领域停滞20年后开始复苏。 欧洲木业协会主席索德安介绍说,除抗震性能强,木结构房屋建造中会和矿物棉一起混合使用,房子会呈现非常好的保温性能。尤为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可再生材料,由于木材能吸收二氧化碳,木结构建筑可减少二氧化 碳排放。 我国当前的建材消耗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材所副所长赵霄龙博 士给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中国建筑每年消耗的铁矿石超过3亿吨,石灰石4500万吨,排放;氧化碳将近4亿吨,“木结构建筑在中国比例很小,大概为1%左右”。 木结构的先天环保优势并不意味着复兴之路平坦。最大疑问是,木头从哪里来?中国已 经是一个林业资源匮乏的国家,再推广木结构建筑,是否会让 脆弱的生态雪上加霜?确实,中国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值的1/6,人均木材蓄积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1/8。不过,假如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实现良性循环并非不可能。瑞典等北欧国家早年也遭遇过乱砍滥伐森林的惨痛经历。在吸取教训后,瑞典法律规定,在砍伐一棵 树之后,需要种上两棵甚至更多新树苗。 此外,木结构房屋还面临着一个土地利用率较低的问题,在大城市中显得不那么实用。对于这 一点,欧洲的先进技术似乎可以提供借鉴。索德安透露,欧洲纯木材建筑现在已经能建到9层,而如果采用混合结构住房,最高已做到16层。所谓混合型结构,就是指承重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但是外墙、屋顶采用木结构。中国新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也有望在年内出台,相对于现行《规范》只允许建3层以下的木结构建筑的规定,修编以后,混合型的木结构房屋标准有望达到7层。 在木材处理方面,如今的木质建材也摆脱了以往易燃、易损的形象。通过喷涂阻燃药液, 木结构建筑物的延烧性得以加强。在经过干燥、防腐防蚁、集成等先进技术加工后,木材可以广泛应用于住宅、体育馆、桥梁等木结构建筑、 日本每年有45%的新建建筑为木结构建筑,这和建材技术演化不无关系-中国专家也正在积极探索适合本身国情的木结构复兴之路——赵霄龙透露:“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木基复合人造板的生产国,而且利用秸秆生产 板材的技术也正在成熟。麦秸定向结构板、零甲醛秸秆生态板等十分适合作为木结构建筑的材料。”这对于年产秸秆量超过7亿吨的中国,无疑是个福音。 (选自2010年10月22日《环球时报》) 小题1:下面关于“木结构建筑”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博园挪威馆、瑞典馆、加拿大馆和温哥华案例馆均为采用了全木结构建造的木结构 建筑。 B.都江堰向峨乡的那座全木结构的小学是我国第一座全木结构建筑。 C木结构建筑具有抗震性能强,保温性能好的优点。 D.木结构建筑能吸收二氧化碳,具有先天环保优势,大力推广有助于减低我国建材消 耗对环境的影响。 小题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答案
小题1:C(A原文为“木结构” 而非“ 全木结构”; B“为木结构建筑鼻祖的中国,在这一领域停滞20年后开始复苏”说明木结构建筑在我国早已有之;D能吸收二氧化碳的是“木材” ,而非“木结构 建筑”。) 小题2:B(原文是“在经过干燥、防腐防蚁、集成等先进技术加工后,木材可以广泛应用于住宅、体育馆、桥梁等木结构建筑”,少了这个重要条件。) 小题3:B(“木结构房屋还面临着一个土地利用率较低的问题”说明解决林业资源匮乏并非复兴的唯一条件。) |
略 |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木质高楼有望扎根..”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②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③论证方法:指的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喻证法(打比方)、对比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2分)家周国平如果把人生譬作一种漂流——它确实是的,对于有些人来说是漂过许多地方,对于所有人来说是漂过岁月之河——那么,家是什么呢?家是一-高三语文
下一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在西域读李白夏立君①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唯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是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高一语文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