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如果对苦难冷漠,你就不配当记者——王克勤访谈录南方周末:你可能是中国调查记者中年龄最大的一个。而且是最有激-高二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如果对苦难冷漠,你就不配当记者
——王克勤访谈录
南方周末:你可能是中国调查记者中年龄最大的一个。而且是最有激情、干劲最足的一个调查记者。我看过你的一些言论,你做新闻不仅仅是为了职责,你是把新闻当做信仰。
  王克勤:有人问我,一个人掉进水里,你是先救人还是先拍照?我说我的选择很简单,先救人。他说,你不是记者吗?我说我首先是人,是社会的一名公民,之后才是记者。
  南方周末:你不是为了报道而报道
  王克勤:对。说到为了报道而报道,我可以举出很多案例,像2004年吉林一家媒体报道农民工从楼上掉下,摔死了,它的标题是《昨夜上演高空飞人》。同年9月,江苏一家媒体报道农用车从一个骑自行车的人头部轧过去,将人轧死了,它的标题是《骑车人中头彩:惨死》。可见他们对生命的态度何其冷漠。所以,我经常跟大家讨论这个问题,做新闻到底是为了什么?初级目标就是传递信息,中级的目标是报告真相。但新闻还有一个终极守望、终极目标,那是什么?就是守护个人权利。作为一个人,我看到别人痛苦我也会跟着痛苦,要自己不痛苦就要去行动。 而如果别人受难时你反而有快感,说明你的人性已经异化了。
  南方周末:这就超出报道的技术范畴了,而属于道的层面。
  王克勤:相对于“新闻之术”来说,这可以称作“新闻之道”。 从技术层面,任何人经过训练都可以做到,并且都可以做得很专业。但是新闻之道 ,最核心的就是:把人当人,将心比心。我们在采访的时候,见到老大爷向我们求助,我们不妨换位思考,假定我是老大爷求助你这个记者,那么我希望记者对我是怎样的态度。当然出于职业规范你要跟他保持距离,包括对他陈述的情况要质疑、警惕,但在态度上应对他保持应有的尊重。这两个立场并不矛盾。
  南方周末: 你做揭黑报道20年,为什么能坚持下来?
  王克勤:我觉得要有基本的判断:只要我们努力了,社会将有所改变 。有这样一句话,叫做:“努力了不一定会改变,但不努力就永远不会改变”。 说实在话,我一直苦苦坚持,主要是因为我的内心太柔软,我看到别人求助的眼神,会很痛苦。要减少自己的痛苦,我就得行动,在职业范围内给他们一些帮助,换得内心的宁静和宽慰。从职业层面讲,作为记者更需要有激情,应该容易被那些事情打动。如果你对受难和痛苦都冷漠,你就不配当记者。以激情之心关注,以冷静之笔记录。
  就拿我这20年的职业生涯来讲,我当年做了甘肃回收市场黑幕的报道,马上引爆全省范围的回收市场整治。 然后是北京出租车垄断黑幕报道,不仅引来了整个出租车市场的整治,而且启蒙了出租车行业从业者,强化了他们的维权意识,促成了一系列维权活动。我后期的很多调查,包括艾滋病调查,山西疫苗黑幕调查,就公共舆论的影响力来讲,重视程度也是前所未有。山西疫苗报道已经对全国的公共卫生工作者起到了警示作用。我掌握的大量信息显示,他们对疫苗管理的态度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南方周末:你认为舆论监督对社会到底有多大的作用?
王克勤:十年前,我对舆论监督能起的作用就有一些思考,现在的思考和当时的思考变化不大。我认为舆论监督有以下三个层面的作用:第一从微观上讲,舆论监督往往都是捍卫具体的公民权利,对特定的受害者直接起到救助的作用。第二从中观上讲,我们的努力可能影响某地乃至中央的公共政策,不仅使报道中的当事人受益,更重要的是对整个国家的制度建构起到点滴的改变作用。第三从宏观上讲,我们每天的报道大多是真相的呈现,只要不断把真相公之于众,就有累加效应。这个作用是渐进的,常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这个作用往往是最大的。
  南方周末:但是对记者的能量、媒体的能量不能高估。媒体不是救世主,不可能包打天下。
王克勤:是的。 不过只要一直坚持那样去做,那样尽职尽责,就能够有所成就 。
(选自2010年8月11日《南方周末》,有删改)
(1)以下对本文的分析和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南方周末》高度评价了王克勤的行为,认为他做新闻不是为了报道而报道,即不是为了职责,而是把新闻当做信仰。
B.出于职业规范,记者要保持跟求助者的距离,包括对他陈述的情况要质疑、警惕,但在态度上应对他们保持应有的尊重。
C.全国公共卫生工作者对疫苗管理的态度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核心原因是王克勤对山西疫苗所进行的黑幕调查。
D.王克勤认为,舆论监督有“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的作用,宏观方面的作用比中观、微观层面的作用更大。
E.《南方周末》和王克勤都认为不能高估记者和媒体的能量,但记者和媒体只要尽职尽责地坚持去做,就能够有所成就。
(2)这篇访谈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6分)
(3)文中列举了《昨夜上演高空飞人》和《骑车人中头彩:惨死》报道事例,这有什么作用?
(4)文中王克勤提到了“新闻之道”和“新闻之术”,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此的理解。(8分)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1)BE
(2)①记者做新闻报道的三个目标;②王克勤坚持20年做揭黑报道的原因;③舆论监督对社会的作用。(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①内容方面:说明一些记者对生命的态度冷漠,为了报道而报道(2分),对此给予批评(1分);②结构方面:为下文提出做新闻报道的三个目标做铺垫(2分),提醒新闻人要珍视他人生命权利(1分)。
(4)“新闻之道”指的是新闻的终极守望、终极目标;这一终极目标守护个人权利,核心是“把人当人,将心比心”;作为一个人,记者看到别人痛苦时自己也会跟着痛苦,要自己不痛苦就要去行动。也就是新闻工作者要有社会责任感。(4分)
“新闻之术”指的是新闻报道的技术范畴,任何人经过训练都可以做到“新闻之术”,并且都可以做得很专业。单纯有新闻之本还不行,新闻工作者的新闻之本只有在新闻之道指导下,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新闻人。(4分)

(A项“不是为了职责”错误,应该是“不仅仅是为了职责”;C项“核心原因”的说法有点拔高,应该把“核心原因”换成“导火线”;D项原文“这个作用往往是最大的”,“往往”二字说明不是全部情况,所以“宏观方面的作用比中观、微观方面的作用更大”说的过于绝对。   5分。选对一项给2分,两项全对给满分)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如..”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