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祝福于德北炸果子的这个女人有点儿瘸。她没有丈夫,丈夫三年前出车祸死了。她有一个女孩,七岁,今年上了小学。她原是一家阀门厂的工人,-高二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祝 福
于德北
炸果子的这个女人有点儿瘸。
她没有丈夫,丈夫三年前出车祸死了。她有一个女孩,七岁,今年上了小学。她原是一家阀门厂的工人,后来工厂放假,她就摆摊炸果子。一张桌,几把椅子,一张案板,十斤面。她和面很有规律,一天十斤面。用刀把面划开,用啤酒瓶子滚滚压压,再用刀切成小长条,两条一拉一捏,放进油锅里用大筷子翻动几下,眼见着果子就黄黄地酥酥地膨起来。
“浆子、果子、豆腐脑儿哎——”
她喊一声,尾音拖得长长的。   
她知道,她喊过一声之后,她的第一个顾客就该到了。
果然,朦胧中那个终年一身蓝衣裤的哑男人拖着扫帚走过来了。
哑男人是市保洁大队红卫中队的工人,负责扫这条街。他四十几岁的年纪,没家没业,白天扫街,晚上回中队打更,无烟酒嗜好,爱吹口琴,却不识谱,死记硬背了两支歌,一支《洪湖赤卫队》,一支《铁道游击队》。心情好就吹“赤卫队”,心情郁闷就吹“游击队”,他的口琴和他形影不离。
他到女人的摊上吃早点,一碗豆腐脑儿,三根果子,最后喝一碗豆浆。
女人说:“你很会生活。”
他抬头笑笑,从口袋里掏出半截白毛巾在嘴上擦了又擦。
他是一个干净人,一条毛巾截成两半,两半毛巾像两个爱脸面的女孩子,一个赛一个白。
他自己洗衣服,那套不下身的衣服已经由蓝变白,领口袖头都起了毛边。
同事都逗他:“搞套西服穿上,攒那些钱干啥?”
他把六个衣袋都从里往外翻出来,意思是说他没有钱。
同事就佯装去解他的铺盖卷。
他竖竖眼睛,有力地伸出四个手指头。四大碰不得,东北有四大碰不得,其中之一就有光棍儿汉的行李。
见他脸红脖子粗的样子,同事们开心地散了。他的那些同事,都是些半大岁数的老娘儿们,平日泼辣惯了。她们和他在一起,还多了一些女人的爱护和体贴。
“一个光棍儿不易呀。”她们总这么说。
家里有好吃的,就多带出一口。他的嘴上并不亏。
大家说:“给哑巴介绍个对象。”
他听了,就嘿嘿地笑。
他总去那摊上吃早点,认识了女人的孩子。孩子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金铃。
金铃是他的知音。
周日的早上,金铃不去上学,就也扎了个小围裙来帮妈妈经营。她人小脑子却快,一般的账难不倒她。她有一双黑溜溜的大眼睛,红衣红裤梳短头,精神着呢。她早早地起来,还有点儿犯困,到底是孩子。可一见了哑巴她的神儿就提起来。哑巴一吃完早点,她就缠过去,一定要听个曲儿。听个什么曲呢?当然是《洪湖赤卫队》。
这一早,都市小街的口琴和着远处广场上扭秧歌的锣鼓唢呐成了一种特殊的奏鸣。
金铃说:“咱要住一块儿就好了,天天晚上能听你吹口琴。”
孩子一句无遮挡的话,惊了两个大人。哑巴执了口琴怔怔地坐在那里,一口气叹得悠长。
女人也是,油条在锅里已经变焦变黑了,她拿筷子的手还静静地放在那里。
孩子的话怎能当真呢!
孩子的话怎么就不能当真呢?
有的时候,一些骑车上班的人从瘸女人的摊边过,看了哑巴和金铃的风景还说:“这三口之家的日子不错嘛。”
这句话像是祝福,也像是证明,只是说的人永远不会知道被说的人在想什么。或许他们也在等待。        (节选自《北方丈学》2005年2期)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中男女主人公的命运有着许多相同之处,他们都生活在社会底层,经历了家庭变故,都能坦然面对生活。
B.哑男人在“同事佯装去解他的铺盖卷”时,急得“脸红脖子粗”,并不是他不信任同事,而是出于一种忌讳。
C.哑男人的同事虽然有时也会开他的玩笑,但对他更多的是爱护和体贴,这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D.“歌”是文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一方面暗示了哑男人内心情感的变化,另一方面表明他有较高的艺术素养。
E.本文叙事简洁,语言平实,文笔细腻;作者善于捕捉人物的神态与动作,借以表现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小题2:请简要概括“哑男人”的性格特征。(4分)
小题3:文中说“孩子的话怎能当真呢”,又说“孩子的话怎么就不能当真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6分)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4分)A  D
小题1:(4分)勤劳朴实,率真随和,善良乐观,热爱生活。(意思答对即可)
小题1:(6分)答案示例:孩子的话是出于对哑男人的好感脱口而出的,并不代表她真正理解了大人之间的微妙情感,所以说“怎能当真”。但孩子无遮拦的话却说出了主人公的心声,从全文的描写来看,“女人”与“哑男人”相互牵挂,以后住在一块,成为一家人,是符合生活逻辑、完全可以期待的。作者用反问的语气来肯定孩子的话,蕴含了作者的深切关怀与美好祝福。

(A.“哑男人”是“一个光棍儿”,并没有“经历了家庭变故”;D.“死记硬背了两支歌”,未能“表明他有较高的艺术素养”。)(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祝福于德北炸果子的这个女人..”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