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小题。论寂寞梁晓声(1)都认为,寂寞是由于想做事而无事可做,想说话而无人与说而产生的。(2)寂寞相对于人的心灵,好比锈相对于某些极容易生锈的金属。-高二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小题。
论寂寞
梁晓声
(1)都认为,寂寞是由于想做事而无事可做,想说话而无人与说而产生的。
(2)寂寞相对于人的心灵,好比锈相对于某些极容易生锈的金属。寂寞会对人性进行缓慢的破坏。
(3)但不是所有的金属都那么容易生锈。金子就根本不生锈。不锈钢的拒腐蚀性也很强。而铁和铜,我们都知道的,它们极容易生锈,像体质弱的人极容易伤风感冒。
(4)某次和大学生们对话时,被问:“阅读的习惯对人究竟有什么好处?”
(5)我回答了几条,最后一条是——可以使人具有长期抵抗寂寞的能力。
(6)他们笑。我看出他们皆不以为然。他们的表情告诉了我他们的想法——我们需要具备这一种能力干什么呢?
(7)是啊,他们都那么年轻,大学又是成千上万的青年学子云集的地方,一间寝室住六名同学,寂寞沾不上他们的边啊!
(8)但我同时看出,其实他们中某些人内心深处别提有多寂寞。
(9)而大学给我的印象正是一个寂寞的地方。大学的寂寞包藏在许多学子追逐时尚和娱乐的现象之下。所以他们渴望听老师以外的人和他们说话,不管那样的一个人是干什么的,哪怕是一名犯人在当众忏悔。似乎,越是和他们的专业无关的话题,他们参与的热忱越活跃。因为正是在那样的时候,他们内心深处的寂寞获得了适量地释放一下的机会。
(10)故我以为,寂寞还有更深层的定义,那就是——从早到晚所做之事,并非自己最有兴趣的事;从早到晚总在说些什么,但没几句是自己最想说的话。
(11)胡风先生在所有当年的“右派”中被囚禁的时间最长——三十余年,他的心饱受寂寞的伤害。但幸亏他是大知识分子,故有值得一再回忆之事,故有值得一再梳理之思想。
(12)知识给予知识分子之最宝贵的能力是思想的能力。因为靠了思想的能力,无论被置于何种孤单的境地,人都不会丧失最后一个交谈伙伴,而那正是他自己。自己与自己交谈,哪怕仅仅做这一件在别人看来什么也没做的事,也足以抵抗很漫长很漫长的寂寞。如果居然还侥幸有笔有足够的纸,可怕的寂寞也许还会开出意外的花朵。《绞刑架下的报告》、《可爱的中国》、《堂·吉诃德》的某些章节、欧·亨利的某些经典短篇,便是在牢房里开出的思想或文学的花朵。
(13)思想使回忆成为知识分子的驼峰。这一种能力,除了靠阅读来培养,目前我还贡献不出别种办法。
(14)而最强大的寂寞,还不是想做什么事而无事可做,想说话而无人与说;是想回忆而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是想思想而早已丧失了思想的习惯,这时人就自己赶走了最后一个陪伴他的人,他一生中最忠诚的朋友——自己。
(15)谁都不要错误地认为寂寞这件事永远不会找到自己头上。现代社会的真相告诫我们,它迟早会袭击我们。
(16)人啊,为了使自己具有抵抗寂寞的能力,读书吧!
(17)人啊,一旦具备了这一种能力,某些正常情况下,寂寞还会由自己调节为享受着的时光呢!
(18)信不信,随你……
(文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将寂寞比作锈是在说明寂寞可以侵蚀人的心灵,给人带来精神伤害。
B.作者认为在热闹的大学生活表象之下,有些学子会拥有内心深处的寂寞。
C.只要人们的心中能够拥有值得回忆的往事,就一定能抵抗住寂寞的伤害。
D.作者认为,有些世界名著是作家在抵抗寂寞的道路上创作出来的作品。
小题2:根据文意,如何理解“思想使回忆成为知识分子的驼峰”?(3分)
小题3:根据全文内容,概括三种不同层次的“寂寞”。每一种不超过20字。(6分)
第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章结尾处说到“某些正常情况下,寂寞还会由自己调节为享受着的时光呢”,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少于180字)(10分)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C
小题1:本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回忆比为驼峰(1分),旨在说明思考会提供给知识分子以丰富的精神养料(1分),使他们足以抵抗漫长的寂寞。(1分)
小题1:第一种:想做事无事可做(1分),想说话无人可与说。(1分)
第二种:所说非所愿说(1分),所做非所愿做。(1分)
第三种:想回忆无可回忆(1分),想思考却丧失思考能力。(1分)
小题1:对自己的实际经历进行描述或叙述所读过的书中的具体内容(4分),结合以上叙述谈理解;人们通过读书拥有了思考的能力便可以将寂寞转化为酝酿智慧、创造精神财富的机会,从而拥有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力量。(4分)语言表达。(2分)


小题1:C中的论断过于绝对。
小题1:略。
小题1:略。
小题1:略。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小题。论寂寞梁晓声(1)都认为,寂寞是由于..”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②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③论证方法:指的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喻证法(打比方)、对比法。
    ④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关系。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