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绵竹年画绵竹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的年画齐名,素有“四川三宝”、“绵竹三绝”之美誉,是世世代代民间画师们勤劳和智慧的结晶。绵-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
绵竹年画
绵竹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的年画齐名,素有“四川三宝”、“绵竹三绝”之美誉,是世世代代民间画师们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绵竹年画内容丰富,类型多样。门画是绵竹传统年画的主要类型。从规格看,有大毛、二毛、三毛之分。所谓大毛,就是在整张粉笺纸上作画,大多绘秦琼、尉迟恭等武将,称武门神,将其贴于大门之上,意在御凶求安,护卫家宅。二毛,即张贴于二门的文门神,画幅稍小于前者,多系求福、求喜、求富贵的内容。贴于寝室门或灶屋门的三毛,画幅小于二毛,大多为仕女、娃娃题材,如观花美人、八宝童子等。横披是人物众多、场面宏大的横幅画卷,如《迎春图》《百子图》等。《迎春图》是绵竹年画横披的代表作,描绘了清朝绵竹迎春会盛况,展示了四百多个人物和丰富多彩的迎春活动,生动地再现了清代的民俗民风,被专家学者称为清代的清明上河图。斗方多是讽喻性独幅小品,如《老鼠嫁女》《三猴烫猪》等。其他还有中堂(如《麻姑献寿》)、条屏(如《三国演义》)、木版拓片(都是名人字画,这是全国其他任何一种年画所没有的)等。现在随着社会发展,艺人们又创作出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色,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各式各样的新年画,深受人们的青睐。
绵竹年画绘画性强。它既承传了唐代手工绘制的风格,又继承了宋代雕版印刷的技术。在绘制时,和中国其他年画一样,首先要刻成线版。但是,线版在绵竹年画中只起轮廓作用,最后完成全部靠手工彩绘,从不套色制作。彩绘过程,艺人们叫做“一黑二白三金黄,五颜六色穿衣裳”。经过不同艺人的手笔,年画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同一个艺人绘制不同的年画也会产生不同的趣味。这正是绵竹年画的绝妙之处。
绵竹年画设色单纯艳丽,强烈明快。年画艺人无拘无束地使用着尽可能艳丽的颜色:桃红、佛青、草绿、金黄……大红大绿,又热闹、又刺激,充满生机与活力。但在强烈的对比中,也讲究造意与和谐。艺人们常常用少量的复色穿插在对比强烈的色彩中间,以协调画面色调。他们把多年来的配色经验,总结成了一句蕴含着深刻美学原理的口诀:“深配浅、酽(浓)配淡,深浅酽淡要相间。”他们还借助同类色彩的深浅变化,来增加画面的节奏感、立体感。
绵竹年画的构图高度简练,在有限的画面上较合理地使用宾主、虚实、呼应、开合等对立统一法则,取得对称、均齐和别致的装饰意趣,构成了绵竹年画完整、饱满的艺术特色。从武将文官到仕女童子,多不设或少设背景,那画面上的白纸,不是画面的割裂而是有机地联系着画中各部分,这种“取一而舍万千,明一而现千万”的大胆构想和处理,超越视觉范围,给人以自由驰骋的想象天地。
最后不能不说到“填水脚”,这是绵竹年画里最具特色的画法。除夕之夜,为老板制作年画的工作都结束了,艺人趁收拾画案的片刻工夫,利用颜料碗里的金色,把剩下的颜色填在剩纸上,匆忙赶绘出几对门神,赶往夜市出售,赚点外快。在画“填水脚”时,艺人不受线条和颜色的约束,凭真功夫一气呵成,寥寥数笔;笔锋奔放雄健,神韵十足,非高手不能为之。“填水脚”以它的天真、质朴、粗犷而成为绵竹年画中的珍品,深为艺术界称道。
如果有机会到绵竹年画博物馆参观,那各个时期琳琅满目的年画精品一定会让你大开眼界,流连忘返。
小题1:下列对“绵竹年画的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绵竹年画的内容有文臣武将、民俗民风、历史故事、讽喻小品、名人字画等。
B.绵竹年画的类型有门画、大毛、二毛、三毛、斗方、横披、中堂、木版拓片等。
C.被称为清代的清明上河图的《迎春图》场面宏大,是绵竹年画横披的代表作。
D.年画艺人们与时俱进,在新时代又创作出了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各式新年画。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贴于大门之上,在整张粉笺纸上描绘的秦琼、尉迟恭等武门神和画幅稍小的文门神,属于绵竹年画中的门画。
B.绵竹年画大量单纯艳丽、强烈明快的颜色与少量的复色构成了强烈的对比,但同时又显得适意与和谐。
C.绵竹年画一般很少设背景,画面上的白纸,有机地联系着画中各部分内容,还给人以自由驰骋的想象天地。
D.年画艺人们技艺高超,生活清贫,在一年工作结束后,都要利用余色余纸绘制“填水脚”去赚点外快。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张贴年画,是为了御凶求安,护卫家宅以及求福、求喜、求富贵,跟贴春联一样。
B.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的年画,在绘制时,都要先刻成线版,然后套色制作。
C.不同艺人绘制的年画和同一个艺人绘制的不同年画风格都不相同,说明绵竹年画没有艺术标准。
D.艺人们画的“填水脚”,如果能先勾线条,而且颜料充足,时间充裕,会显得更天真、质朴、粗犷。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大毛、二毛、三毛是门画的三种规格,不属于绵竹年画的类型
小题1:A.“文门神”贴在二门上。 B.单纯艳丽、强烈明快的色彩构成强烈对比,少量的复色起协调作用,而非对比作用。 D.“艺人们”“都要”有误,应是“高手”“ 凭真功夫”而为。
小题1:A.说法绝对,以偏概全。张贴年画还可以展示民风民俗民情等。C.这些正是绵竹年画的艺术魅力所在。D.正是因为艺人不受线条和颜色的约束,凭真功夫一气呵成,才使“填水脚”显得天真、质朴、粗犷。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绵竹年画绵竹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山东..”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