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回答小题。清名梁晓声如果不是子诚的缘故,我是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子诚曾经是我学生,他的家,在西南某山区的茶村。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假,约我去他的-高二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回答小题。
清名
梁晓声
  如果不是子诚的缘故,我是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
  子诚曾经是我学生,他的家,在西南某山区的茶村。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假,约我去他的老家玩。我总听他说那里风光旖旎,经不住动员,成行。
  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
  那会儿茶农们都背着竹篓或拎着塑料袋子前往茶站交茶。一路皆五六十岁男女,络绎不绝。子诚在小路上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一米六七八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
  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
  “八十三了。”
  “八十三还采茶?!”
  我望着老妪的背影,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及嫁龄,镇上乃至县里的富户争娶,皆拒,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当年当地,农村人大抵文盲,连黄历也看不懂的。她丈夫有超强记忆,一部黄历倒背如流,经常穿长衫游走于各村“说春”。“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她的丈夫嗓子也好,称得上是脱口成秀。“说”得兴浓,别人随意指点什么,竟能马上唱出一套套合辙押韵的掌故来,百难不倒,像是现今的“R&P歌手”。于是,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然而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原本皆大开心之事,遂成罪过。丈夫进了学习班,年轻的徐阿婆一急之下,卖光了家里值钱的东西,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一袋一袋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的还。乡亲们过意不去,都批评她未免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重要。若失清名,家便也没什么要紧了。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多岁时,三十几岁的独生儿子病故了。媳妇改嫁,带着孙子远走高飞。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七八年前,将名下分的一亩多茶地也退给了村里。”
  “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连地都没了,可怎么活呢?”
  “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保障老人们的一般生活需求,同时两级政府给予一定补贴。”
  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办法是很好,多数干部也算做得比较有责任。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承担保障她生活责任的一位副县长,名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酒色财赌黑,五毒俱全,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茶地多的人家采茶,一天采了多少斤,按当日茶价五五分成。老人家眼力不济了,手指也没了准头,根本采不了芽茶,只能采大叶茶了,早出晚归,平均下来,一天也就只能挣到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啊!”我一时失语。
  “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几乎村里所有人都知道了。她自己也知道了。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儿也不知道的样子,就着自己腌的咸菜,每日喝三四碗糙米粥,仍然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子诚说:“转告也是白转告!”
  我恼了,训道:“明天,你必须那么对她说!”
  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
  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
  “我要听的是她的原话!”
  “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下雨的傍晚,她戴顶破了边沿的草帽,用塑料布罩住竹篓,却任雨淋湿衣服……
  那曾经的草根族群中的美女,那八十三岁的、身患癌症的、竭力挺直身板的茶村老妪,又使我联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独行侠。我似乎倾听到了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反反复复,二字而已。
  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
(选自作者同题文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  )(  )
A.因为学生子诚的原因,“我”得以到达风光旖旎的西南茶庄,见到了年迈的徐阿婆,听到了有关阿婆的一些事情,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
B.故事发生在清明时节一个景色清明的茶村,作者着力塑造了一位追求清名的老人,细致描绘了她清澈如水的心灵,一个“清”字贯串全篇。
C.丈夫靠说“春”换得小米,却被认定搞迷信活动。本属冤屈之事,但阿婆却坚持变卖家产还米,她忍辱负重的性格让人敬佩。
D.第20段“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一句中,“子诚诉说”的是阿婆的坎坷经历,“我沉吟”的是对阿婆遭遇发自内心的同情和感伤。
  E.结尾段写“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一句蕴含有关方面对认真的徐阿婆的钦服之情,也暗含作者对社会现状深沉的思考。
小题2:第3段,作者着力描写清明时节茶村的景象,有什么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在文中多处写到徐阿婆“竭力挺直身板”,有何用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试分析“我”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要求联系文章内容作答)(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C E
小题1:
参考1:清明季节正是采摘春茶的时节,把故事放在这样的时节展开,为下文作者多次见到徐阿婆,了解徐阿婆做了铺垫(2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3分)。
参考2:把故事放在一个景色秀美的茶村(1分),为塑造人物提供一幅清丽背景(1分),衬托文中主人公优秀品质像茶村一样美丽动人(3分)
参考3:把故事放在一个景色秀美的茶村(1分),为塑造人物提供一幅清丽背景(1分),为下文写徐阿婆追求一生的清名做铺垫(3分)
小题1:作者运用细节描写,一是表现徐阿婆敢于同重病与穷困顽强抗争的坚强性格。(2分)二是凸显她一生要挺直腰板,清清白白做人的品德风范。(2分)
小题1:“我”是一个善良的、有同情心的、正直的、善于反省的知识分子形象。
(1)善良、有同情心。(1分)依据:“我”听说徐阿婆的故事后主动提出帮她还剩下的钱。
(2)善于反省。(1分)依据:当“我”听到徐阿婆说人的一生如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时,羞愧了。结尾处也有“我之羞惭,因我亦如此”。(1分)
(3)正直。(1分)依据:当“我”听到副县长的所作所为时,一时无语,可见“我”对他的做法持否定态度。(1分)


小题1:C“她忍辱负重的性格让人敬佩”应该是为了维护清名的精神让人敬佩。E“蕴含有关方面对认真的徐阿婆的钦服之情”不当。
小题1:清明时节茶村的景象属于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塑造人物提供一幅背景、衬托文中主人公形象的角度答题,还要结合文本分析。
小题1:文中多处写到徐阿婆“竭力挺直身板”属于细节描写,答题要注意此处细节描写的表面义和深层义,即徐阿婆挺直腰板和敢于同重病与穷困顽强抗争的坚强性格。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要结合文本对人物的描写概括,由“听说徐阿婆的故事后主动提出帮她还剩下的钱”见其善良,由“我的羞愧”可知其善于反省,由“我对副县长的做法持否定态度”可得其正直。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回答小题。清名梁晓声如果不是子诚的缘故,我..”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