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开放透明进行到底(1)5月24日,温家宝总理在映秀镇的废墟上主持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记者招待会。“这次救灾采取了开放的方针。”总理宣布。作为开放的具体内容之一,总理说,“我-高二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将开放透明进行到底
(1)5月24日,温家宝总理在映秀镇的废墟上主持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记者招待会。“这次救灾采取了开放的方针。”总理宣布。作为开放的具体内容之一,总理说,“我们欢迎世界各国记者前来采访,我们相信你们会用记者的良知和人道主义精神,公正、客观、实事求是报道灾情和我们所做的工作。”
(2)这是一次罕见的记者招待会,不仅因为它是在大地震废墟召开的,更因为它以开放为主题。它本身就是中国开放的象征,注定要成为传奇,写进历史。
(3)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这里的新中国首先是一个开放的中国,透明的中国。
(4)不开放竟可以致人死命,不透明竟可以致人死命,大地震用无数的生命尤其是成千上万个孩子的生命作代价,给我们上了这一课。这是何其惨烈的一课,这一课让我们撕心裂肺.这一课让我们永生不忘。无数的生命尤其是成千上万个孩子的生命,一起趟开了一条血路,趟开开放的血路,趟开透明的血路。将开放进行到底,将透明进行到底。这样的呼声正成为我们社会的新共识,正汇聚成我们社会的最强音。
(5)共和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什么时候,公民可以这样自发地组织起来广泛参与救灾;共和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什么时候,多支国际救援力量可以这样直达救灾现场;共和国历史上,也从来没有什么时候,信息可以这样广泛流通,媒体可以这样广泛追问。
(6)而所有这一切,无疑,是因为中央政府自身的变革。中央政府不仅以救人为救灾的最高目标,从而在理念上完成了以生命价值为国家最高价值的转化,而且在实践中,也找到了让现代理念落地,让政治跟人性握手,让政治跟现代文明接轨的具体的路径。这路径就是更开放,这路径就是更透明。
(7)真诚总是有回报的。经此一役,中央政府的声誉冉冉上升。民众对中央政府的信任,民众与中央政府的合作,都在提速。更重要的是,中央政府相信民间的善意,给了民间力量快速发育的空间。民间以救灾为契机,以空前规模进人公共领域,成为公共治理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民间力量的这种快速集结,正在解决中国社会的一个关键问题,即改革动力问题。正是从民间力量的快速集结中,中央政府看到了改革动力所在。于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废墟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会那么自信,那么果敢、坚毅。
(8)显而易见,在这次大地震中倒塌的不只是豆腐渣建筑,倒塌的更将是旧机制。一种全新的社会规则,一种全新的社会机制,正从大地震的废墟上崛起,从无数死难者尤其是孩子们的血泊中崛起。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中国人生存状况的另一种可能性。我们距离公民社会并不遥远,中国公民社会正在形成。
(9)这一切其实是理所当然。巨大的生命悲剧,原本就应该用进步来补偿,一个民族的创伤,原本就应该用文明去修复。让开放抢在倒退的前面,让透明走在贪腐的前面,让开放和透明不再只是应急之宜,而是成为社会的常态,唯有这样做去,我们才能重建人心,重建机制,也才能告慰逝者,激励生者。
(10)但我们同时必须承认,中国社会的发展并不平衡。开放和透明的进程,也是不平衡的。民众和中央政府固然因开放和透明而受益匪浅,但另一方面,对中华民族整体利好,未必对某些人利好。只是,谁怕开放?谁怕透明?已经不问可知,昭然若揭了。
(11)问题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大地震已经教训了我们,不开放不透明,就必然藏垢纳污,放大天灾人祸寄生于我们的体制之中,必然让我们民族付出惨痛的生命代价。如果这种局面不能彻底扭转,那么不仅所谓开放救灾可能功亏一篑,所谓灾后重建也有可能蜕变成某些人的分肥游戏,从而蜕变成一场新的社会灾难。至于所谓政府转型,社会进步这些宏大愿景,就都无从谈起了。
(12)或许正是基于此番考量,废墟记者招待会上,总理特别强调两个永不改变:“我们在处理这些突发事件以及国内其他问题上,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会改变,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永远不会改变。”从大地震的血泊中趟出开放的路,透明的路,从血泊中趟出一个新中国——这是中华民族悲壮的新生之路,舍此,我们已经别无选择。
(2008年5月29日《南方周末》有删改)
小题1:文章说,“这次救灾采取了开放的方针”,从全文看,“开放”体现在哪里方面?请分点概括。(4分)
                                                                               
小题2:这篇评论的语言热情洋溢,很有震撼力。请以第(4)(5)段为例,从修辞运用和表达效果上作简要分析。(5分)
                                                                                
小题3:文章为什么说“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偏易

答案


小题1:(1)公民可以自发地组织起来广泛参与救灾;(2)多支国际救援力量可以直达救灾现场;(3)信息可以广泛流通;(4)媒体可以广泛追问;(5)世界各国记者可以前来采访。
小题2:运用反复,例“从来没有什么时候” ,引起注意,强调汶川救灾的开放性是史无前例的(3分);运用排比,如“趟开了……,趟开…….趟开……”,增强说理的气势,强有力地论证了汶川救灾是一次全面的开放(3分)。(答对一种修辞手法1分,举例1分,说出表达效果1分;共5分)
小题3:(1)汶川救灾采取了开放的方针;(2)汶川震痛后,更开放更透明的呼声正成为我们社会的新共识;(3)中国公民的公民意识正在觉醒,中国公民社会正在形成。(每点2分,共6分)


小题1:
试题分析:首先锁定答题区间,只主要集中在(5)段,根据信息要点,“公民可以这样自发地组织起来广泛参与救灾”“信息可以这样广泛流通”“媒体可以这样广泛追问”“多支国际救援力量可以这样直达救灾现场”可以概括为(1)公民可以自发地组织起来广泛参与救灾;(2)多支国际救援力量可以直达救灾现场;(3)信息可以广泛流通;(4)媒体可以广泛追问;(5)世界各国记者可以前来采访。
点评:如何准确和全面地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呢?1、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2、依据题干要求,确定信息筛选的目标、标准。3、浏览全文,确定信息筛选的范围。4、对材料进行比较辨别,分类整理选取关键词或句子,明确显性信息,挖掘隐性信息。5、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择其要点材料进行归纳,调整组合。如果是选择题,不将有效信息与各先项进行比较,辨别各选项与文中有效信息是否吻合,进而做出选择。如果是表述题,就要按照题目的要求摘出、调整、组合文中的有效信息,按照题目的规定写出答案。
小题2:
试题分析:“共和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什么时候”三次出现,这是间隔反复的手法,引起注意,强调汶川救灾的开放性是史无前例的。“一起趟开了一条血路,趟开开放的血路,趟开透明的血路。”运用排比的手法,增强语势,强有力地论证了汶川救灾是一次全面的开放。
点评: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解题步骤: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大多是修辞),第二步: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排比的修辞效果是:增强语势;反复的修辞效果是起强调作用。
小题3:
试题分析:首先注意题干要求:结合全文进行分析。所以本题的答题区间为全文,否则概括肯定不会全面。“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这里的新中国首先是一个开放的中国,透明的中国。”从结构上来说,总领全文,本文主要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从下文中可以概括出三个要点:(1)汶川救灾采取了开放的方针;(2)汶川震痛后,更开放更透明的呼声正成为我们社会的新共识;(3)中国公民的公民意识正在觉醒,中国公民社会正在形成。注意分值6分,所以答案要点很可能是三个。
点评:首先,快速读懂原文,深人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其次,跳出文章,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再次,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作者的真正意图);最后,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信息。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将开放透明进行到底(1)5月24日,温家宝总理在映秀镇的废墟上主持..”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