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陈寅恪陈寅恪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厚实的国学功底为以后的治史打下了基础。1910年陈寅恪官费留学。留学期间,他勤奋-高二语文
题文
国学大师陈寅恪 陈寅恪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厚实的国学功底为以后的治史打下了基础。 1910年陈寅恪官费留学。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掌握了蒙、藏、满等十几种语言,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1925年,陈寅恪回国。这时,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设立国学研究院。当时的研究院主任吴宓和梁启超很器重陈寅恪,极力向校方举荐他。吴宓认为他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1926年6月,他只有36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被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他讲课时,用多种语言,引诗举史,信口道出,而文字出处,又无不准确,精当的阐发,令人叹服!就连当时的名教授如朱自清等也常来听课。盛名之下,他谦和而有自信,真诚而不伪饰。 陈寅恪原攻比较语言学,通晓多种文字,为他从汉文以外搜罗史料以治史,提供了较大的方便。他继承了清代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并在这个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出关键所在,用以解决一系列问题,求得历史真相。他这种精密考证方法,发展了我国的历史考据学,为人们开拓了历史的视野。 1938年日本史学权威白鸟库吉研究中亚史遇到疑难问题,向德、奥知名学者求助,未能解决,柏林大学乃推荐陈寅恪。他向陈寅恪请教后,才得到满意解答。苏联考古学家发掘一突厥文碑石,无人能辨识,请教陈寅恪,终于得到准确破译。 日本人占领香港后,持日金四十万元委任他办东方文学院,他坚决拒绝。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他又一次拒命,随即出走香港。 1942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某些御用文人竟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九鼎铭辞争颂德,百年粗粝总伤贫”,以示讽刺。这一时期,在繁忙的教学中,他仍致力于学术研究,先后出版了《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论稿》两部著作,对隋唐史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为后人研究隋唐史开辟了新的途径。 解放后,他受到党和政府的器重和无微不至的关怀。1962年,胡乔木造访看望,关心他的文集出版。他说:“盖棺有期,出版无日。”胡乔木笑答:“出版有期,盖棺尚早。” 十年动乱期间,陈寅恪遭到残酷折磨。1969年10月7日在广州含恨离开人世。巨星陨落,陈寅恪的才学及品格永为世人赞叹和景仰。 经过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天枢的整理、校勘,二百万字的《陈寅恪文集》于1979年编纂出版。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无误的一项是(3分)( )
答: 小题3:陈寅恪为世人赞叹和景仰的人品有哪些?(6分) 答: |
答案
小题1:B 小题2:①厚实的国学功底为治史打下了基础;②通晓多种文字,为他广泛搜罗史料提供了方便;③运用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求得历史真相。(每点2分,表述不准确酌情扣分) 小题3:①待人谦和真诚;②有崇高的民族气节;③不阿附权贵,不随波逐流,有独立的人。 (每点2分,表述不准确酌情扣分) |
小题1: 试题分析:A.“超过”的说法文中无据,且“全中国最博学之人”也是吴宓个人的评价。C.“转向”与原文中“仍”矛盾。D.文集的出版与胡乔木的关心无关 点评:阅读题的解题核心是“提取信息”,这信息不仅表现在文章的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的题干上。命题者在命题的时候一般都有明确的考查目的和要求,看清题干要求,才能揣摩出命题人的命题意图,明确答题的方向。此外,题干中除了一些显性的信息外,还有一些隐性信息,只有挖掘题干中的隐性信息,才能找到答题的命脉。 小题2: 试题分析:首先划定答题区间:前三个自然段。第一段:“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厚实的国学功底为以后的治史打下了基础”:厚实的国学功底为治史打下了基础。第二段:留学期间,勤奋学习十几种语言,“陈寅恪原攻比较语言学,通晓多种文字,为他从汉文以外搜罗史料以治史,提供了较大的方便”:通晓多种文字,为他广泛搜罗史料提供了方便。第三段:“他继承了清代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并在这个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出关键所在,用以解决一系列问题,求得历史真相”:运用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求得历史真相。 点评:要整体把握文意全文的倾向。分析概括全文的观点态度固然要注意这一点,即便是分析概括文章局部表现的观点态度,也应如此。这是解答这类试题的前题。2.要准确理解语句。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语句来表现的,对语句理解不准确,分析概括就会出错。 小题3: 试题分析:“盛名之下,他谦和而有自信,真诚而不伪饰。”:待人谦和真诚。“日本人占领香港后,持日金四十万元委任他办东方文学院,他坚决拒绝。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他又一次拒命,随即出走香港”: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御用文人发起石献九鼎的活动时,有人劝他参加,他不但不参加,而且还写了“九鼎铭辞争颂德,百年粗粝总伤贫”,以示讽刺:不阿附权贵,不随波逐流,有独立思想的人。 点评:这是一道典型的分析人物形象的题。分析人物的基本形象的基本方法有:一是要从具体的写人方法入手去剖析,抓住关键的抒情议论语句去体会;二是要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理性的思考来品味人物的特征。
无相关信息
上一篇: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A.聂赫留朵夫没有立刻向科尔金小姐求婚,除了对婚姻的迟疑不决和正与一个有夫之妇私通之外,还有他想到了当年诱奸并抛弃了-高二语文
下一篇: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诗人之忧过人也,诗人之乐过人也。忧世乐天,固当如是。”《红楼梦》中,神瑛侍者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则宝玉的精神中似有乐天之意;而绛-高二语文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