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6分)中国文化的当代处境王岳川处在千纪年转换的历史节点上,我们有可能检视一个世纪学术文化中的种种问题,并进而从新的层面上追问:中国-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16分)
中国文化的当代处境
王岳川
处在千纪年转换的历史节点上,我们有可能检视一个世纪学术文化中的种种问题,并进而从新的层面上追问:中国文化精神向何处去?
二十世纪中国与传统中国相比,一个根本性的不同就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百年间受到西方文化体系的全面冲击。总体上说,西方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起码三次重大文化转型,即从古希腊的两希(古希腊与希伯莱)精神,到文艺复兴以后的理性精神,再到二十世纪的反理性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精神。而中国却延续了二千余年汉语文化形态的相对稳定的时代精神,这一文化精神在二十世纪初为西方现代文化所中断。这就使得中国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现代与后现代之间面临总体危机。
这一总体危机不仅意味着终极关怀的失落,同时也是一种价值符号的错位:儒家、道家、佛家三套符号系统,因在时间上与当代人失却了时代的同步性,不能准确地反映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信仰要求;而西方基督神学的符号系统,在空间上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存在着某种隔膜,因而难以成为中国人的信仰核心。因此,当代中国文化只能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全新整合及当代转型中,创造新的价值体系,重建新的语言符号系统,才有可能使其所面临的文化危机得以消除。
百余年来,中国一直在文化的各个层面,即器物层、制度层、观念层、价值层受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西方文化体系的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事实上是向西方学习的进程。然而问题在于“西方”这一概念本身的复杂性不易把握。一方面,“西方”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指从古希腊、希伯莱、古罗马、文艺复兴一直到现代和后现代的欧美文化;另一方面,“西方”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政治地理概念,指不同于东方地域的欧美地区即发达的“第一世界”国家。这种概念含义的复杂性导致中国话语图景中的“西方”成为一个自由阐释的对象,并使学“西方”的中国知识界面对成堆的问题:百年中国学西方是学古希腊文明中的民主、科学精神呢,还是希伯莱文明的基督神学精神?是古罗马的法律精神呢,还是启蒙主义以来的理性精神?是反理性的现代主义呢,还是反现代反形而上学的后现代主义?这些历时态的“西方”文化精神在百年间尤其是近十几年共时态地“涌入”中国,以中国知识分子为代表的汉语思想界究竟该接受谁?可以说,现代人在现代或后现代社会所遭遇到的主要不是器物层和制度层的问题,而是观念价值层面上的迷失与失落。选择对象的复杂性和选择主体的多层性,使中国知识分子心境极为彷徨苦涩。如今又迭加上经济热潮和市民文化对精英文化的冲击,从而导致了中国文化转型时期的世纪末困境。
这种世纪末困境的文化表征是,中国文化面临从“五四”的“古今”之争到今天的“东西”之争、“南北”之争、“灵肉”之争”,从而构成当代文化冲突的多元景观和杂色纷呈色调。“古今”之争是价值冲突问题,核心是反传统价值;“东西”之争是文明冲突问题,核心是否定东方;“南北”之争是后殖民问题,核心是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文化渗透;“灵肉”之争是个人与群体、升华与沉沦问趣,核心是沉重的肉身对沉重的精神的颠覆。这四种文化论争使今日知识精英与大众对话倍感失语和受阻,同时面对西方强大的后殖民主义话语,中西对话也十分艰难。
面对中国文化的当代处境并寻求解决之策,已成为跨世纪中国学术文化研究的新视界。这包括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在世界全球化中保持民族精神,清醒地分析和选择西方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为中国现代化展示其前景;二是中国传统文化转型性创造与批判性重建问题,只有通过转型性创造,才能在批判的反思中发现新世纪中国文化的曙光。
(选自《〈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文化随笔大系〉总序》,有删改)
小题1:-小题2: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小题3: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西方文化是在不断变化、不断转型中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则沿袭了二千多年汉语文化形态,相对稳定地发展。
B.中国传统文化在近百年间遭受西方文化的两希精神、理性精神、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精神的全面冲击,面临总体危机。
C.西方基督神学的符号系统在时间上与当代中国人不同步,无法满足中国人的心理需求,因此中国文化必须重建新的语言符号系统。
D.中国文化出现了选择对象的复杂性和选择主体的多层性,主要是因为百多年来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受到西方文化体系的影响。
E.古今、东西、南北、灵肉这四种文化的论争,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化冲突的多元性,也带来了当今中、西文化交流的困难。
小题4:属于导致中国知识界在学习西方时出现困惑的主要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西方文化体系对中国文化各层面的影响和冲击
B.“西方”这一概念含义的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
C.不同历史时期的西方文化精神不断地涌入中国
D.中国文化遭受冲击而陷入转型期的世纪末困境
小题5: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提出“中国文化精神向何处去”?(4分)
小题6:本文认为,中国文化精神应向何处去?(4分)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CD
小题2:B
小题3:因为在百年间,西方文化体系的全面冲击,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终极关怀失落和价值符号错位;在中国文化转型过程中,遭遇古今、东西、南北、灵肉之争的困惑。
小题4:中国文化精神的发展应该:⑴在世界全球化中保持民族精神,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⑵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整合与转型中,创造新的价值话语体系。


小题1:
试题分析:C.“在时间上与当代人不同步”指的是“儒家、道家、佛家”;西方基督神学是在“空间上”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存在隔阂。D.在原文中,并不存在这种因果关系。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
小题2:
试题分析:A.主要原因仅为观念、价值层面,不包括器物、制度层面。C.应为:“历时态”的西方文化精神“共时态”地涌入。D.“陷入世纪末困境”是结果,不是原因。
小题3:
试题分析:答案区间在文章的中间四段,而这四段又可归纳为两个要点,即二、三段一个要点,以第三段开头的过渡句为中心,四、五段为一个要点,重点是在第五段。
小题4:
试题分析:出题点在最后一段,这一段也是文章的结论所在。这一段已经明确提示了两个要点。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6分)中国文化的当代处境王岳..”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