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一般认为,礼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原始社会主要是原始宗教崇拜在起作用;进入阶级社会之后,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的是统治者-高三语文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般认为,礼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原始社会主要是原始宗教崇拜在起作用;进入阶级社会之后,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的是统治者对礼的强化和古代思想家对礼的倡导。礼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始于西周的周公制礼。所谓周礼,是指“一套以血缘为基础、以宗法制为核心的习惯统治法规”。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尊尊,二是亲亲。前者旨在维护君权,所谓“国无二君”;后者旨在维护父权,所谓“家无二尊”。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沿袭二千多年的古礼第一次面临危机。一方面,早期奴隶制在向发达的奴隶制过渡,氏族统治体系和公社共同体的社会结构在瓦解崩溃,原来沿袭氏族部落联盟体系建立起来的“天子一诸侯一大夫”的周礼统治秩序彻底崩溃。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具有的宗教神秘性质的情感因素、含有大量的天命信仰、以凸显仪式的象征意味为目的”的周礼发生了变化,礼存在的合理性急需寻找新的终极证明。礼的破坏,一方面使社会发生严重失序与混乱;另一方面又造成人们信仰的失落。 为了恢复社会秩序,重建一套价值信仰系统,给周礼的存在寻找一种新的理论依据,孔子引入“仁”这个概念,以“仁”来重新解释礼,从而赋予礼以新的涵义,对礼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孔子认为,礼作为一种社会的行为规范,是由人们从自身的亲子血缘情感中生发出来的自,觉自愿的行为方式。所谓“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了孝悌,人们在行为举止上便自然会遵循礼的原则,从而必然会导致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进而能实现“周礼”的恢复。 孔子“以仁释礼”的主张。对中国古代法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孔子的仁学为中国传统法文化确立了伦理价值基础,两且“使政治法律思想本身具有了为社会确定一整套信仰系统和价值系统的意义”。其次,孔子的仁学建构为礼与法融合开辟了通道。由于孔子的礼所具有的信仰上的特殊性,亦即情感心理基础,它的外在表现便是以“亲亲”、“尊尊”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与行为规范的提出。随着后来国家权力因素的介入,中国古代法文化便走上了礼法一体化的道路,使中国古代法不仅成为一种禁邪止恶的手段,而且还是劝善行德的工具,道德与法律合二而一。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孔子对礼的改造适应了中国古代社会宗法血缘结构的内在需要,契合了中国古代法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正因如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谎为秦汉以后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和封建法制建设打下了思想基础,并具有了法文化生命而得以绵延不绝。 小题1:文章以“礼”为话题,先论述礼的形成和规范,再概述礼的危机和 ,最后分析了 。(4分) 小题2:下列最适合做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
答案
小题1:重建 孔子“以仁释礼”的主张对中国古代法文化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小题2:B 小题3:D |
小题1: 试题分析:第三段“为了恢复社会秩序,重建一套价值信仰系统,给周礼的存在寻找一种新的理论依据,孔子引入‘仁’这个概念,以‘仁’来重新解释礼,从而赋予礼以新的涵义,对礼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 献”谈对“礼”的重建。“孔子“以仁释礼”的主张。对中国古代法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最后一段的中心句,也是最后一段的论述的主要内容。 小题2: 试题分析:标题应与文章内容保持一致,即常说的“文题统一”,根据文章内容不难看出:在四个标题中,标题“礼的流变与影响”最为完整、贴切。 小题3: 试题分析:D、表述直接来自选文的第四段,且符合选文原意。A、以偏概全,在原始社会,礼的形成主要与原始宗教崇拜有关;进入阶级社会之后,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的才是统治者对礼的强化和古代思想家对礼的但是导。B、困果颠倒,逻辑上有问题。应是周礼的破坏,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人们信仰的失落。C、违背选文原意:一、孔子未能成功恢复周礼;二、文章也并没有说人都有自觉自愿的孝悌之心。 |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一般认为,礼的形成,是多种因..”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②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③论证方法:指的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喻证法(打比方)、对比法。
④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关系。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怀旧的成本韩少功①房子已建好了,有两层楼,七八间房,一个大凉台,地处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上。由于我鞭长莫及无法经常到场监工,停停打打-高三语文
下一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讲故事的人(节选)莫言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①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高三语文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