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历史的母本余秋雨在中国文化史上,让我佩服的人很多,让我感动的人很少。这很自然。因为文人毕竟只是文人,他们或许能写出不少感动人的故事,自-高三语文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历史的母本 余秋雨 在中国文化史上,让我佩服的人很多,让我感动的人很少。 这很自然。因为文人毕竟只是文人,他们或许能写出不少感动人的故事,自己却很少有这种故事。 有时仿佛也出现这种故事了,例如有的文人舍己救驾,有的文人宁死不降,但这又与文化史关系不大。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以忠臣或守将的身份进入了政治史和军事史,而不是以文人的身份推进着文化史。 既能够牵动中国文化史,又能够牵动我们泪眼的人物在哪里? 还有比墨子和屈原更让我们感动的人物吗? 有。他叫司马迁。 我早就确认他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让我感动的人物,却一直难于表达感动的程度。 我认为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有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司马迁让所有的中国人成了“历史中人”。 《史记》以不可超越的“母本”形态一鸣惊人,成为今后两千多年一代代编史者自觉仿效的通例。因此,是他,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前后一贯的历史兴趣、历史使命和历史规范,成为世界上罕见的始终有史可循、以史立身的文明群体。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本人虽然早已去世,却是全部《二十五史》的总策划。他使书面上和大地上的两千多年历史变成同一部通史。 他使历朝历代所有的王侯将相、游侠商贾、文人墨客在做每一件大事的时候都会想到悬在他们身后的那支巨大史笔。他给了纷乱的历史一副稳定的有关正义的目光,使这种历史没有在一片嘈杂声中戛然中断。中华文明能够独独地延伸至今,可以潇洒地把千百年前的往事看成自家日历上的昨天和前天,都与他有关。 第二,司马迁以人物传记为主干来写史,开启了一部“以人为本”的中国史。 这是又一个惊人的奇迹,因为其他民族留存的历史大多以事件的纪年为线索,各种人物只是一个个事件的参与者,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司马迁把它扭转了过来,以一个个人物为核心,让各种事件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司马迁在《史记》中描写的那些著名人物,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原型”,也就是一种精神模式和行为模式,衍生久远,最终组成中国人集体人格的重要部件。 这种轻事而重人的选择,使司马迁这位史学家能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因而同时具备了文学家和哲学家的素质。 更重要的是,他的这种选择使早已应该冷却的中国历史始终保持着人的体温和呼吸。中国长久的专制极权常常会采取一系列反人性的暴政,但是有了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念,这种暴政实行的范围和时段都受到了制衡。人伦之常、人情人品,永远实实在在地掌控着千里巷陌,万家灯火。 第三,他在为中国文化创建“以史立身”、“以人为本”传统的时候,自己正承受着难以启齿的奇耻大辱。 他因几句正常的言论获罪,被处以“宫刑”。当时他三十八岁,作为一个年岁已经不轻的大学者,面对如此奇祸,几乎没有例外都会选择赴死,但是,就在这个生死关口上,他决定活下来,以自己非人的岁月来磨砺以人为本的历史,以自己残留的日子来梳理中国的千秋万代,以自己沉重的屈辱来换取民族应有的尊严,以自己失性的躯体来呼唤大地刚健的雄风。 而且,他一一做到了,他全部做到了,他真的做到了! 我想,说到这里,我已经约略勾画了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 (节选自余秋雨《寻觅中华》,有删改) 小题1:作者为什么说“在中国文化史上,让我佩服的人很多,让我感动的人很少”?(4分) 小题2:解释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意。(4分) (1)司马迁让所有的中国人成了“历史中人”。 (2)他的这种选择使早已应该冷却的中国历史始终保持着人的体温和呼吸。 小题3:作者最后说,“我已经约略勾画了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这种“最艰深的感人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结合全文,谈谈对标题“历史的母本”的理解。(4分) |
答案
小题1:因为文人可以写感人的故事,而自己却置身事外,(2分) 有舍生取义者,也不是以文人的身份推进着文化史,不能牵动中国文化史,也不能牵动我们的泪眼。(2分) 小题2:(1)司马迁让中国人形成了前后一贯的历史兴趣、历史使命和历史规范,(1分)成为始终有史可循、以史立身的文明群体。(1分)(2)司马迁轻事重人的选择(1分),让重视事件、忽视人本身的中国历史保持着人性,以人为本。(1分) 小题3:(1)司马迁让所有的中国人成了“历史中人”, 他的《史记》,以不可超越的“母本”形态,成为此后两千多年一代代编史者自觉仿效的通例。 (2)司马迁以人物传记为主干来写史,开启了一部“以人为本”的中国史,扭转了人作为事件的附属物的历史观念,那些著名人物,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精神模式和行为模式,组成中国人集体人格的重要部件。 (3)他在为中国文化创建“以史立身”、“以人为本”传统的时候,自己正承受着难以启齿的奇耻大辱。面对奇祸,没有选择赴死,而是隐忍活着,完成《史记》。 小题4:“历史的母本”是作者对《史记》及其对后世影响的高度评价,(2分)“母本”是指《史记》的体例成为后来编史者自觉效仿的通例,(1分) 《史记》中的人物,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原型”,也就是一种精神模式和行为模式。(1分) |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章第二、三段中根据作者的陈述进行概括即可,如“他们或许能写出不少感动人的故事,自己却很少有这种故事”“有的文人舍己救驾,有的文人宁死不降,但这又与文化史关系不大。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以忠臣或守将的身份进入了政治史和军事史,而不是以文人的身份推进着文化史。”可以对这些语句进行概括即可。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可从文章中找到这两句话所在的语段,根据作者在语段中的阐述进行理解,也可以直接运用原句,如第一句所在的语段,“《史记》以不可超越的“母本”形态一鸣惊人,成为今后两千多年一代代编史者自觉仿效的通例。因此,是他,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前后一贯的历史兴趣、历史使命和历史规范,成为世界上罕见的始终有史可循、以史立身的文明群体”,可以直接引用后一句即可。第二句,可结合着“以人为本”“人性”来答司马迁的《史记》影响之大。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可从文章中,作者对司马迁及《史记》的陈述与评价中进行概括,如文章第8段“我认为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有以下三个层次”,可从下面作者描述的三个层次进行直接引用作者在文中的原句“第一、第二、第三”这些概括性的句子或者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并对司马迁及《史记》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紧扣“母本”,从作者对司马迁及《史记》的高度评价、《史记》的体例对后世编史者的影响、《史记》中人物的光辉对中国人的“精神”和行为上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组织答案。 |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历史的母本余秋雨在中国文化史上,..”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滋润刘醒龙(1)生活在南方,对湿润有着别样的感情。(2)去年十一月,我去西北某地时,突然接到朋友的邀请,从干涸到十几个人共用一盆水洗脸的黄土-高三语文
下一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昆明的雨汪曾祺(1)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高三语文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