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一张安稳的睡床秦珍子他们或许是这城市最先感到天气转冷的一群人。霜降过后的某个中午,在北京城铁知春路站附近的小路边,一对年轻男女对坐-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张安稳的睡床
秦珍子
他们或许是这城市最先感到天气转冷的一群人。霜降过后的某个中午,在北京城铁知春路站附近的小路边,一对年轻男女对坐于路沿两侧。他们把头深埋进膝盖,乍一看,仿佛刚结束了一场争吵的情侣。
然而当你悄悄走近,你会听到匀净的呼吸和轻微的鼻鼾。她身上,还穿着附近餐馆的白色工作服。他手边,还放着隔壁工地的黄色安全帽。劳作了整个上午,他们在北方深秋一天里最温暖的时刻,疲惫睡去。
与路人偶然见到的这个场景相似,近日,一组由英国路透社摄影师拍摄的照片在微博上引起热议。这组照片被命名为“中国睡美人”,发布它们的图片网站的编辑写道:“中国正试图通过辛勤工作来使自己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最富有的国家。只是有的时候,他们似乎需要休息一下。”
在这组照片中,你会看到水果贩子睡在堆积如山的柚子里,菜农在冬瓜垒成的“墙”边小憩,铁道工横卧于铁轨之上,而一位养鸭人则直接睡倒在水塘边的空地上——鸭群以他为圆心围成一圈,好像给他“站岗”。
有的人看完了或许会发笑,为那些奇异的卧榻和古怪的睡姿。有的人却泛起一阵心酸,为那些暴露在烈日下、浸透在汗水中的睡眠。更多的人则忽然想到了自己的生活。尽管照片没有拍下,但加班的文员会在末班地铁里睡着,补课的学生会在最后一堂英语课眼看书上的文字渐渐模糊。
我们正是这些照片里疲惫的人们,乘上一列奔驰的火车,朝着“中国梦”而去,不知停歇。
事实上,早在2002年到2009年,德国人贝尔恩德·哈格曼就曾拍过“睡觉的中国人”。在华工作的7年间,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国速度”。他把镜头对准保安、司机、建筑工人等普通劳动者,为他们“每周7天、一天24小时”的干劲而激动。
当人们惊叹于中国高速的发展变化时,那些随意发生在街道边、小摊上、板车里的梦境被轻易地遗忘了。它们本该是构成这个国家宏大梦想的一个个具体表达,它们的主人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造梦者”。
然而许多时候,这些人因为疲劳,来不及找个舒服的姿势,就已沉沉睡去。在照片中,建筑工人的卧榻——砖块、水泥、沙子、钢筋,也许马上就要撑起高楼大厦,但其建造者却往往只能是仰望者,而非分享者。象征工人身份的安全帽,只能为他们遮挡阳光,却不足以为他们带来足够的体面和尊严。
或许正因如此,拍摄者从未觉得这种“哪儿都能睡”的行为有什么不体面,即使在公共场合打呼噜,即使睡眠条件再恶劣。在他看来,疲劳的时候就会打瞌睡,人们都一样。他甚至欣赏这一点,认为“处事灵活”是中国社会的一种文化。
这当然并不仅仅事关“灵活”。如果睡觉不再是必需品,而仅仅变成是一种消遣,那么试想会有多少中国人放弃睡眠,宁愿夜以继日地奔忙。照片中随意睡着的人们大多不是无家可归、无榻可栖者,而是醒来就要马上投入工作的劳动者。在那些古怪的睡姿和奇异的卧榻背后,是为改变命运和追求美好生活而付出的全部辛劳。用自己的奋斗努力活着,这充满尊严。
不过,一觉醒来,现实照进梦想,依然凛冽如冬。教育支出不体面,农民工的孩子就还要挤在狭小教室的课桌里午睡。社保制度不体面,拾荒的老人就依然会从垃圾山上醒来。法治不体面,劳动者的梦想就依然会被不正当竞争者轻轻松松地捏碎。他们,在一次又一次不够体面的睡眠过后醒来,看到的依然是浓烟滚滚中奔驰的列车,而列车却从未停下看看他们的脸,等一等他们疲惫的身躯。
这些身躯仅仅需要在这趟列车上拥有一张安静的卧榻——让启程者不必胆怯,让跋涉者得以休憩,让离开太久的漂流者,梦见故乡和未来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怎样理解文中“处事灵活”的说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根据文意,说说文末画线句子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本文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请以文章倒数第二段为例试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对于照片中的中国人,路透社“中国睡美人”照片的网站编辑、拍过“睡觉的中国人”的德国人贝尔恩德·哈格曼和面对这些照片的作者分别有怎样的态度?你怎样看待这些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文中的“处事灵活”是外国拍摄者的观点,他认为中国人“哪儿都能睡”,体现了中国人善于因陋就简,灵活利用现有条件达到目的的生活智慧,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体现。
小题2:当一个国家的宏大梦想如同列车奔驰向前的时候,构成这一梦想的“一个个具体表达”的劳动者个体(无论是启程者、跋涉者还是漂流者),他们的个体梦想与尊严更需要给予关怀与尊重,他们需要一张安稳的睡床让自己暂时停靠、休息一下。
小题3:①选择了三大社会焦点问题——教育、社保、法治,运用排比表达对现实中个体无尊严生活的强烈痛苦和无奈,深化了情感的意蕴。②诗化语言,使用形象的修饰语如“不体面”“浓烟滚滚”“奔驰”“疲惫”等,配以“一次又一次”“依然”“从未”“等一等”等词语更加强了情感的强度,强化了作品的情感节奏,从而在直接表达强烈痛苦、焦灼和无奈之后,还能让读者感受到对改变现实的无限焦虑、期待和呼唤。
小题4:①英国路透社:在奇怪的睡姿背后看到中国人的辛勤劳动,并提醒:累的时候需要休息。编辑从“睡姿”这个独特的角度观照中国劳动者,观点相对而言较为客观,包含着独特的人文关怀。②德国人:在“睡觉的中国人”身上看到的是辛苦疲惫的外表后面劳动者积极奋斗的干劲和中国社会的蓬勃精神,并表达推崇和敬佩之意。③作者:在奇怪的睡姿中看到了被忽略甚至被损害的中国劳动者个体的梦想和尊严,从中国人自身和中国社会现实的角度提出在国家宏大梦想不断前行的同时,要给予真正的“造梦者”——每一个普通劳动者个体的梦想和尊严足够的关怀和尊重。(对三种观点的评价言之成理即可。)

试题分析:
小题1:对词语的理解,一定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因为文章中的任何词语都不是孤立的,它总是跟上下文及文章的主旨等有着紧密联系。“处事灵活”一词是外国拍摄者的观点,他们目睹了中国许多劳动者的睡觉方式,深有感触,觉得这些劳动者的做法灵活,表现了中国人能较灵活地运用现有条件达到生活目的的理念和智慧。
小题2:这段话放在文章的结尾,是对上文的总结,也是作者对那些奔波劳碌而无暇休息的劳动者的同情,从而呼吁社会来关注他们。作者把正在发展的中国的梦想比喻成一列正在奔腾前进的列车,成就这一梦想需要一个个具体的劳动者的付出,但这些劳动者也需要休息。国家有责任和义务来保障他们的权益。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保障“这趟列车”永远向前奔驰。
小题3:“语言表达艺术”是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它包含三个要素,即表现手法、语言特征、表达效果。解答此类题,要从这三个方面来入手。本段话从表现手法看,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从教育、社保、法治三个方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对生命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尊严的生活的痛心和无奈。在语言方面,作者巧妙地运用“不够体面”“浓烟滚滚”“奔驰”等修饰词语,形象而真切地表现了痛苦、焦灼之情,有很强的感染力。
小题4:解答这类探究题要求学生必须正确把握文章主旨。另外,还要明确题干要求,正确把握命题指向,以确保能在文中找出相关的信息,并准确地概括出来。解答本题需要先从文中概括出三人的态度,再分别就他们各自的态度谈谈自己的认识。答题时,要有理有据,可适当地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作出较客观的分析。组织答案时还要注意条分缕析,分点答题,力求全面。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一张安稳的睡床秦珍子他们或许..”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