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享受奢侈富贵生活的欲望没有起始年代。当大观园里的贵族们吃着用十几只鸡煨成的茄子时,庄稼人刘姥姥是无论如何也猜不到这就是自己经常吃的那种蔬菜-高二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享受奢侈富贵生活的欲望没有起始年代。当大观园里的贵族们吃着用十几只鸡煨成的茄子时,庄稼人刘姥姥是无论如何也猜不到这就是自己经常吃的那种蔬菜。
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新富,对高质量和高品位名牌商品“顶礼膜拜”,对眼花缭乱的名牌如数家珍。他们拥有价值数百万美元的游艇和私人飞机;一次小型聚会要用掉几十箱香槟;他们为了各种各样的个人喜好不惜动用大笔财力,甚至可以把一群名贵的赛马空运到自己那鲜为人知的庄园里,然后在想起来的时候组织一场马球赛,水平固然参差不齐,但教练可是一定要从苏格兰请来的。
《财富》杂志刊登文章说,中国经济的繁荣,造就了一大批百万富翁和不断扩大的中产阶层,速度之快令全球奢侈品巨头瞠目。
其实就是这样,想想谁愿意过贫苦的生活?谁会拒绝素洁柔软的纯棉床单而选择草席?除了越王勾践和本?拉登,可能找不到第三个人了。于是,LV(LouisVuitton)和GUCCI,都赶忙奔向中国大陆的城市,考察店址,宣传商品,为招揽大量讲究穿戴的消费者打下市场基础。但据说中国目前只有大约1%的人(1 300万左右)有足够的收入考虑购买高档奢侈品。不过这些奢侈品牌的老总们不怕,因为他们相信人均收入达到2 500美元之后,奢侈品消费将急剧上升。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最终将达到一亿人,与日本不相上下,也会成为全球最赚钱的奢侈品市场。更何况“中国人天生就是奢侈品的受众”,在经历了几十年的贫穷之后,中国的精英阶层突然间“热衷于显示刚刚获得的财富”,谁能保证东晋时王恺和石崇的“斗富事件”不会重新上演呢?
但是,在今年上海举行的一次世界银行会议上,中国政府称在20年的时间里已经把绝对贫困的人口从两亿减少到3 000万。然而,许多人仅仅是脱贫而已。世界银行估计,中国有四亿人每天的生活费用不足两美元。
那么,那些两千美元的手提包和两万美元的手表供应商在中国怎么赚钱呢?卡地亚的卡索诺奇说“不难”。“别忘了,即使是像哈尔滨和青岛这样的中等城市,人口也比瑞士多。所以,即使这些城市中买得起奢侈品的人口的比例很小也不成问题,市场的规模依旧可观。”
所以,不管如何,奢侈品在中国还是大有市场 ,毕竟我国还有1万名资产超过1 000万美元的企业家和23.5万名百万富翁,奢侈品消费也满足了这些“新富人”群体对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的证明心理。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奢侈品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它也是有参照的,就像⑩进步从来都是相对的一样。当你无法得到一样东西而只能看着它被别人拥有的时候,它就是你的奢侈品。但有时,你得到了一件东西,却并不怎么需要它,它同样是你的奢侈品。因此现在奢侈品已经有了两个含义:稀缺的和多余的。认真地在自己身边找一找,相信每个人都会找到几件符合上述两个含义的东西。这可以证明奢侈品已经足够深入我们的生活,如果这可以被描述成某种进步的话,奢侈品扮演的角色便是一个引诱者和催眠大师,人们在不知不觉中热烈地谈论它,将其视为欲望指南,并付诸消费,当了自己欲望的奴隶。而所谓进步,就是说,当这样的奴隶足够多的时候,我们手中的奢侈品也就名不副实了。的确,没有永远的奢侈品,只有不断更新换代的欲念,在马不停蹄地催促我们进入下一个未知的时代。
小题1:下面对“奢侈品”定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奢侈品满足了那些“新富人”群体对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的证明心理。
B.奢侈品就是高质量和高品位的名牌商品,如两千美元的手提包,两万美元的手表,它因为能消费的人稀有,所以奢侈。
C.奢侈品因为人们无法得到,或得到了却不怎么需求它,而具有“稀缺”和“多余”两个含义。
D.被奢侈品左右,你就会成为自己欲望的奴隶。
小题2:下列对“奢侈品”在中国有市场的理由,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经济的繁荣,造就了一大批百万富翁和不断扩大的中产阶层。
B.中国人口基数很大,即使买奢侈品的人口的比例很小,市场规模依旧可观。
C.中国政府在20年时间里已经把绝对贫困的人口从两亿减少到3 000万。
D.毕竟中国还有1万名资产超过1 000万美元的企业家和23.5万名百万富翁。
小题3:根据原文,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新富买价值数百万的游艇和私人飞机,把一群名贵赛马运到自己的庄园的现象,基本上是为了满足证明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心理。
B.从大观园吃茄子到王恺和石崇“斗富”,乃至今天新富组织临时赛马要到苏格兰请教练,可以看出,享受奢侈富贵生活的欲望,一直在左右着人们。
C.“没有永远的奢侈品,只有不断更新换代的欲望”指的是奢侈品的概念是相对的,只要欲望不断,就有新的奢侈品不断出现。
D.本文从中国目前购买奢侈品的能力与日本不相上下的现状,直接指出了中国新富具有享受经济和证明社会地位的心理。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1:
试题分析:A项说的是奢侈品在中国有市场的一个理由;B项奢侈品并不仅仅指名牌商品;D项说的是奢侈品的影响,并不是奢侈品本身。
小题2:
试题分析:贫困人口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富人的增加。。
小题3:
试题分析:错在“中国目前购买奢侈品的能力与日本不相上下”,从原文数据来看,中国目前大约只有1%的人有足够的收入考虑购买高档奢侈品,而中国奢侈品消费者达到一亿人时,才与日本不相上下。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享受奢侈富贵生活的欲望没有起始年代。..”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