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汉字的文化学意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有着不同形式的呈现,诸如文化典籍、语言文字,等等。这里仅就汉字的文化学意义,谈一点看法。汉字的文化学意义,-高二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汉字的文化学意义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有着不同形式的呈现,诸如文化典籍、语言文字,等等。这里仅就 汉字的文化学意义,谈一点看法。汉字的文化学意义,表现在能够缩影式地传导中国传统的认知方式、文化心理、价值取向等内隐文化结构。
从认知方式看,中国人长于直观地把握世界,重体知而轻认知,重体悟而轻分析,重形象而轻抽象,等等,这种认知特点,在汉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汉字的创造,是先民“仰观天象,俯察地法”“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果,造字方法是“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依类象形”,所造的字是“物象之本也”。众所周知,汉字是由图画发展来的,因此,文字极具形象色彩,无论是初文象形字,还是后起的会意形声字,都是形象斐然。
从哲学的角度看,汉字也是充满东方智慧的文字,文字中蕴涵了丰富的哲学思辩性和审美灵动性。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宇宙、人事理解把握的认知方式,就是阴阳调和、美恶相兼、正反相容、始终相生的“一体二元”的方式。在《易》中,阴阳二爻表示相对立的两端事物,两爻相合构成八卦,诞生了宇宙间的天地雷风等物质,它们阴阳调和,相反又相正,对立又融合,演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从乾坤始,至既济未济终,未济意味着开始新的循环,其间蕴涵了阴阳对立,相推相转的辩证思想。《老子》一书中,也蕴涵着深刻的辩证统一思想,如“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故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第二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第二十六章)等等,都是就事物的两端相仇相因立论的。这种思维品格,在汉字孳乳过程中的“反训”现象里,得到了清晰展示。所谓“反训”,是指一个字具有相反相对的两个义项。如《书·泰誓》:“予有乱臣十人。”疏云:“《尔雅》云:‘乱,治也。’谓治理之臣有十人。”即“乱”有“治”义。再如“介”有“大”、“小”二义,“落”有“终”“始”二义,“受”兼“施”“受”二义,等等。这一类“反训”字,就是人们在创造和使用文字时的一种哲理蕴涵,是民族智慧的显现。
汉字的审美灵动性是自不待言的,它的具象性,使其自身从产生之日起,就具备了一种形式美,而在使用历史中,人们根据审美的需要,对其体势不断加以美的修正,使其呈现出多姿多态的美。甲骨文瘦峭峻锐,金石文温敦厚重,篆书含聚内敛,隶书外拓放逸,楷书端庄雄秀,草书飘逸虬曲等,无不显出或动或静的美。另外,汉字是矩形结构,每一字都有中心和重心,又使得它呈现出秀雄浑凝的力象。再一点,汉字的内质充满了审美的敏感,汉字的意象更能抽象演绎出人无限丰富的想像与联想,被惊叹为“诗之魂”,从而启迪了诗歌创作的灵感。
认知心理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积淀而成的,具有较固定模式的认知心理。可以这样说,当代人包括当代青年,无不是从历史的深处走出,其脉管里流淌的都是祖先的血液。汉字中的民族认知心理的蕴涵是极为丰富的,在汉字教育中,充分注意这一点,对于继承汉民族优秀的品质,发扬汉民族灵动的智慧,实现当代的思想原创,无疑将大有裨益。
(节选自商忠的《汉字的文化学意义》,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汉字的文化学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是中华传统文明的缩影,它的文化学意义表现在能够传导中国传统的认知方式、文化心理、价值取向等内隐文化结构。
B.极具形象色彩的汉字充分体现了中国人重体知而轻认知,重体悟而轻分析,重形象而轻抽象等认知特点。
C.从哲学的角度看, 人们创造和使用的汉字都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辨性,是充满着东方智慧的文字。
D.汉字蕴涵着丰富的审美灵动性,它自身的形式美加上人们使用过程中不断加以美的修正,使其呈现出多姿多态的美。
小题2:下列选项不能证明汉字中“蕴涵了丰富的哲学思辩性”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宇宙、人事理解把握的认知方式,就是阴阳调和、美恶相兼、正反相容、始终相生的“一体二元”的方式。
B.在《易》中,由阴阳二爻表示相对立的两端事物,两爻相合构成八卦,诞生了宇宙间的天地雷风等物质。
C.《老子》中,“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故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等。
D.《书?泰誓》:“予有乱臣十人。”疏云:“《尔雅》云:‘乱,治也。’谓治理之臣有十人。”即“乱”有“治”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由图画发展而来,汉字的造字原则与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长于直观地把握世界的认知方式。
B.汉字的外形具有灵动美,汉字的内质具有敏感美,汉字的意象具有抽象美,三美合一,从而启迪了诗歌创作的灵感。
C.每一个从中华民族历史深处走出的当代人,无不受到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具有较固定模式的认知心理。
D.我们在汉字教育中,要充分挖掘民族认知心理的丰富蕴涵,传承和发扬汉民族的优良传统,实现当代的思想原创。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偏易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1:
试题分析:C错在“人们创造和使用的汉字都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辨性”,从原文内容看,只有“反训”字才具有哲学思辨性。
小题2:
试题分析:B选项是在解释六十四卦怎么形成的,而文中的意思是说六十四卦“从乾坤始,至既济未济终,未济意味着开始新的循环,其间蕴涵了阴阳对立,相推相转的辩证思想”。
小题3:
试题分析:B“汉字的内质具有敏感美,汉字的意象具有抽象美”概括不准确;“启迪了诗歌创作的灵感”指的是“汉字的意象更能抽象演绎出人无限丰富的想像与联想”后的结果。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汉字的文化学意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有..”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