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在战国时代,诸侯割据,“七雄”并争,为什么只有秦能够统一天下?扣东方六国相比,在统一的准备和进行过程中,泰国发挥了较大的主观能动作用,-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在战国时代,诸侯割据,“七雄”并争,为什么只有秦能够统一天下?扣东方六国相比,在统一的准备和进行过程中,泰国发挥了较大的主观能动作用,这在秦律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耕战政策是秦的基本国策。从商鞅到秦始皇,秦国始终坚持了这一政策。广大劳动人民在这种政策下,努力从事耕战,从而为秦始皇的统一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例如《厩苑律》《牛羊课》规定:如饲养耕牛好的,奖田啬夫一壶酒、十条干肉,赐牛长三十日劳绩,免除饲养人一期更役;饲养不好的,田啬夫要受斥责,并罚饲养人服徭役两个月。为了保证有足够的农业生产劳动力,《戍律》规定:“同居毋并行”,即一户不得有两人同时戍边。《金布律》《效律》等律文中,对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限制南人的投机倒把活动等也作了若干规定。
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就实行军功爵制度,用重赏鼓励人民在战争中杀敌立功。“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 九亩”(《商君书?境内》)。《秦律杂抄》也规定战死者有赏,如果临阵逃亡,则罚“以为隶臣”。这样就使秦国的军队在七国之中成为战斗力最强的部队。
秦律能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秦的耕战政策能不能贯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官吏能不能忠实地执行。秦简《为吏之道》列举了吏有“五善”“五失”,《语书》更明确提出了“良吏”与“恶吏”的问题。“良吏”,就是“明法律令”、有办事能力、廉洁忠实而“好佐上”,能团结下属、正身守法,不喜争功的人。“恶吏”则与之相反。 在秦律中保存了大量的有关官吏的任免、升迁和赏罚的条文,这些条文都贯串着一个基本精神,即以是否通晓和能否执行法律作为考核官吏的主要标准。秦律十分强调法治,并首先要求各级官吏必须知法、依法、执法,不得违法。例如《法律答问》专门有一条解释什么叫“犯令…废令”的问题:“律所谓者,令日勿为而为之,是谓犯令;令日为之,弗为,是谓法(废)令。”凡是犯令或废令的官吏都要依法惩办。
秦律非常重视各级官吏的选择和任用。例如《置吏律》规定:任用“吏尉”等官吏,如果任用了不该任用的人,就要依法论处。为了提高官府的行政效率,严防官吏违法乱纪,秦律还十分强调官吏的责任制和实行对官吏的考核制度。《效律》规定:官吏各有自己的职责,如果失职,就要受处分。如果官吏玩忽职守,消极怠工,就要按法律治罪;已造成的损失,还要依情节轻重勒令其赔偿。《法律答问》规定,官吏弄虚作假,不仅要依法论处,而且要撤职永不叙用。
总之,从秦律可以看出,封建国家力图通过法律的保证,使各级官吏都能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这样国家机器才有可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荀况周游列国后入秦,在被秦丞相范睢问及“入秦何所见?”,回答“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强国》)认为秦国是当时列国中治理得最好的诸侯国,已接近“治之至也”的境界,并希望泰国能“令行于天下”。不出苟况所料,秦始皇即位后,只用了十年时间,就灭掉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摘选自安作璋《从睡虎地秦墓竹简看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原因》)
小题1:下列不能作为秦统一天下的原因的一项是
A.秦国从商鞅以后就制定并坚持了耕战政策,激励广大人民劳动的积极性,从而为秦始皇的统一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B.秦国从商鞅变法以后就实行了军功爵制度,用重赏鼓励人民在战争中杀敌立功,这使秦国的军队成为七国之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
C.秦国明确区分了“良吏”与“恶吏”,把“明法律令”、有办事能力、廉洁忠 实而“好佐上”叉能团结下属作为“良吏”的标准。
D.秦国通过法律的保证,使各级官吏都能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从而使国家机器积极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七雄”并争中,秦国灭诸侯,置郡县,建立了我圉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多民族的封建统一 国家,这应该有历史的必然原因。
B.秦国十分强调法治,要求各级官吏必须知法、依法、执法,并把是否通晓和能否执行法律作为考核官吏的主要标准。
C.秦国法律和政策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官吏的忠实执行,而各级官吏的忠实执行又依赖于法律对官吏的严格要求。
D.苟况认为秦国是当时列国中治理得最好的诸侯国,已接近“治之至”的境界,并预料秦始皇不久就能统一天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厩苑律》《牛羊课》和《戍律》《金布律》《效律》中的规定,都可以看做秦耕战政策的一部分,其目的都是为了奖勤罚懒,发展生产。
B.《法律答问》规定,做了法律不让做的事,是犯令;法律让做却又不做,是废令,这两种行为都要受到惩罚。这说明秦国非常重视法律的执行。
C.《效律》规定,官吏玩忽职守造成了损失,不但要按法律规定治罪,还要依情节轻重勒令其赔偿。这表明秦国十分强调官吏的责任制。
D.《苟子?强国》中“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人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的记载,生动具体地展现出秦国依法治国的良好效果。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A


小题1:
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C制定“良吏”“恶吏”的标准不能成为统一天下的原因,选项和题干之间强拉因果。
小题2:
试题分析:“希望秦国能‘令行于天下’”与“预料秦始皇不久就能统一天下”意思并不相同,此时秦国国君并不是秦始皇,选项偷换概念或无中生有。
小题3:
试题分析:“其目的都是为了奖勤罚懒 ”说法绝对。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在战国时代,诸侯割据,“七雄”并..”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