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8分)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语文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8分) 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 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 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⑤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 ⑥我们生活的时代,受众越来越多地拥有制作和发布新闻的机会,所以,仅仅强调受众解读新闻的能力和追求真相的意愿其实是不够的,还应该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提高他们所生产的新闻的质量。从新闻业的发展来看,无论对新闻受众还是对新闻工作者,这可能都有更大的价值 小题1:第①段加点词“困境”在文中指的是 的状况。(2分) 小题2:第④段从□□和□□两方面对新闻受众缺乏寻求真相的意愿进行了阐述。(2分) 小题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⑤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①把常识推上神坛,会走向主观先行和反智主义的极端。 ②其实常识并不意味着就是对事实真相的认识, ③常识往往受到特定观点和具体经验的限制,因人而异、缺乏普遍性和稳定性,有时会遮蔽事实真相。 ④因此,有必要对常识保持警惕。 ⑤常识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能帮助我们迅速作出认知,提高判断效率,在生活中必不可少。
小题6:根据第三段提供的解读新闻的方法,分析下面这则新闻报道。(5分) 本报讯 综合多家媒体报道,昨天傍晚6点半左右,本市西北上空出现不明飞行物,从出现到消失,持续了两分多钟,本报也收到了许多目击者发来的照片。某市民用所带的Jason品牌最新型号手机拍摄了一组照片(见本报),色彩自然,画面清晰,为“不明飞行物”的研究提供了素材。 |
答案
小题1:本应消除不确定性的信息却增加了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小题2:原因 表现 小题3:D 小题4:C 小题5:第⑥段指出要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与前文受众解读新闻的能力、寻求真相的意愿的相关论述构成了层进关系,使阐述更深入。 小题6:略(评分说明:依据考生答案与文章提供的四个方面的契合程度,及考生答案的表达是否准确、逻辑是否严密评分。) |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属于《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理解词语、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考点。此类题目出题人的意图是考查考生对词语在语境中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方法是,首先联系词语的本义思考,然后把词语放在句中,结合上下文分析词语的语境义。“困境”本义是指困难的处境,放在句中考虑,“这种”,提示考生要到上文寻找答案。上文说“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可以总结出答案应是,信息本应消除不确定性但也会增加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属于《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概括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作者情感和写作意图。”考点。此类题目的解答方法是,仔细阅读相关文段,找到题目对应的区间,然后根据题干提示,总结答案。本题从文段内容看,第④段第一句话是总述,第二句以下的内容是对第一句话的具体分析,也就是说对应题目要求的区间是第二句话及以下的内容。这一部分内容先从历史和现状阐明了“新闻受众缺乏寻求真相的意愿”的原因,然后列举了现实中存在的“新闻受众缺乏寻求真相的意愿”的两种具体表现;从题干提示看,考生的答案应从两个方面总结,并且每一方面限定在两个字,考生把以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考虑,本题的答案就很明确了:原因和表现。 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属于《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考点。这类题目的解答方法是,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本题结合上文来看,第五段方框处的内容应该是阐明常识不等同于真相,更不能以常识为标准来判断真相。④句中的“因此”,标志此句是总结,应排在最后,由此排除B项;②句说明常识不等同于真相,③句说明常识有时会遮蔽真相,①句说明把常识作为判断真相的标准的弊端,②③①按逻辑顺序排列,由轻到重,衔接紧密,由此排除A项和C项。 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属于《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理解词语、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考点。从高考来出题规律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1.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有意混淆;2.偶然、必然有意混淆;3.已然、未然有意混淆;4.以偏概全;5.张冠李戴;6.因果颠倒 ;7.误划类别;8.无中生有;9.偷换概念。因此解答时一般的方法是要把选项归位,通过与原文对比,找到答案。C项曲解原文。由原文第二段可知,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指的就是“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所以说“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与“提高新闻的发布门槛”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小题5:试题分析:本题属于《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概括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作者情感和写作意图”考点。此类题目的解答方法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组织答案。从内容上看,第⑥段的关键句是“还应该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提高他们所生产的新闻的质量”,由此可以概括出,第⑥段的主要内容就是指出应该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从结构上看,第⑥段是文章结尾段,结尾段的作用一般有,总结上文、深化主旨、照应上文、卒章显志、照应题目等等,本文第③段探讨了“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第④段从原因和表现两个方面探讨了受众缺乏“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第⑤段讨论了真相与常识区别,由此可以看出,从第③段到第⑥段层层递进,所以,第⑥段具有深化主旨的作用。 小题6:试题分析:本题属于《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考点。本题既考查考生阅读理解能力,也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根据第③段提供的解读新闻的方法,本题新闻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一)报道的来源是否确切可靠,“综合多家媒体报道”“收到了许多目击者发来的照片”说明这个新闻并不是该报记者亲自采访,实地考察获得,可靠性不强;(二)报道的内容是否完整,从所供新闻内容看,包含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傍晚6点半左右)、地点(本市西北上空)、人物(目击者)、原因(出现不明飞行物)、经过等要素,内容相对完整;(三)报道者是否提供经过检验核实的证据,“收到了许多目击者发来的照片”可作为证据,但新闻中并未体现出对这些证据的检验或核实;(四)这则新闻是否有其他意图,“某市民用所带的Jason品牌最新型号手机拍摄了一组照片”,表明该则新闻报道有为“Jason品牌最新型号手机”做广告的意图。考生可依据以上四个方面组织自己的答案,表达要准确、逻辑要严密。 |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8分)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①新闻..”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宁静(美)西格德·F.奥尔森①时值拂晓之前,那是众鸟还没有开始啼鸣的一段沉静。湖泊轻轻地喘息着,像是还在睡梦之中,一起一落;依我看,它就像-语文
下一篇:5.春天来了,却让人无法感到春意。文章却以“春意挂上了树梢”为题,作者如此安排有何用意?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此有何感想?(7分)-语文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