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加粗词语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似乎”有不确定的意思,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B.荷塘四面,长-高一语文

题文

下列对加粗词语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

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似乎”有不确定的意思,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
B.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蓊蓊郁郁”是后置定语,突出了树的茂盛,也更加突出了荷塘的幽静。
C.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总”,表明在这样的日子里月光就会另有一番样子。
D.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意”在这里是“大概”的意思,可见当时的朦胧静谧。
题型:单选题  难度:中档

答案

C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下列对加粗词语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主要考查你对  课文理解,名著阅读,辨析解释字义、词义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课文理解,名著阅读辨析解释字义、词义

考点名称:课文理解,名著阅读

  • 课文理解,名著阅读:

    主要考察对课内文章和中外名著的理解。包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相关的情节(事件)等。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名著阅读量;对课文有总体的把握能力。
    阅读即是对文本的加工和理解过程。我们学习任何一门课程都有对文本的阅读的过程。如果连基本的文字意思都看不懂,又何谈做题,又何谈提高成绩。
    语文的阅读理解又是重要之重要。阅读理解在整个语文考试中占大比重分值。这一块是我们拿分的重要阵地,也是我们失分的重点位置。

  • 知识点拨:

    一、问题设置:

    其问题设置大致分三个层次:直接源于原文,间接源于原文,超越原文。   

    对第一层问题,需要认真感知原文,并稍作思考,如此即可直接从原文或自己的知识储备中觅得答案;   
    对第二层问题,需要反复强化、整体感知原文,对文意做到融会贯通,并积极分析,深刻思考,高度概括即可;   
    对第三层问题,需要高度领悟文意,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运行延伸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活动,才可形成答案。   

    二、做好阅读理解经验:   

    1、读,且熟读
    阅读的理解的基础。要产生深刻透彻的理解,就必须反复阅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文章的主要观点、中心意思及写作思路、行文线索都是隐匿于文章之中的,因此只要反复阅读、强化感知,才能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   
    但有些同学却急于求成,忽视对原文的阅读,只"水过地皮湿"般泛泛而读,不求甚解,草草了事。因而对原文一知半解甚至形成错误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岂不是强为"无米之炊"?得出的结论,岂不成了"空中楼阁"?当然,熟读并不等于机械重复,在熟读的同时应给予思维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2、思、且深思
    只要深思,才有发现。所谓深思,就是读者应站在作者的高度,有机结合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主观意识,积极、高效、缜密地运行思维,深刻发掘文章深层意蕴的心理过程。任何文章都会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思维空间。因此,我们不应惰于思考,不应浅尝辄止,应深化思考,切中肯綮,惟其如此,问题的解决才如"庖丁解牛",迎刃而解。   

    3、取、忌断章取义
    文章是作者的意识整体。各部分之间,各个层次之间都是血肉相联,浑然一体的。因此,我们怎能忽视文章的整体性,怎能管窥蠡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断章取义呢?正确的做法是应从文章的整体出发,应于文章的高处大处着眼,由浅入深,层层深如,层层确定。惟其如此,我们的理解才不失之偏颇,谬误丛生。

    三、阅读理解的常用解题思路:

    1.明主旨
    文学作品往往通过故事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一本质方面,这就是主题。议论文总有一个中心论题,作者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对此观点加以论证,科普文章常指出某一个课题,通过实例或实验给以科学的分析解释,即使是新闻报道,也以某一事件作为报道的主要内容,将该事件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及结果等几方面交代清楚,从而引起读者的普遍关心。因此,迅速把握文章的主题、中心、大意很关键。   

    2.抓要点   
    阅读理解短文的信息较为密集,考试时并不要求每句都透彻理解并瞬间强记所有信息,在领会短文大意之后,可根据试题迅速抓住有关段落或句子核查与分析,然后作出合理判断。   

    3.理顺序
      
    事件的前后因果关系、地点的大小、方向方位、物品的贵重好坏、课程的内容时间、人物的思想品质等,必须根据试题要求进行重点的比较和整理,然后作出判断。   

    4.破疑点
      
    快速阅读中,必定会产生许多疑点,如对某些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确切、人物事件的关系不清楚、作者的观点态度不明朗等等,有时读完一篇较难的短文,甚至有"如入云里雾中"的感觉。如何突破疑点从而改善阅读的心态呢?第一,借助试题破疑点;第二,比较用语的异同破疑点。

考点名称:辨析解释字义、词义

  • 辨析解释字义、词义:

    词义:是词的内容,是主观主体对客观事物现象的反映,包含着人们对客观事物各种特点的认识。
    字义:通俗的说是指字的意义、含义。
    辨析是对意思相近的词或字的用法的区分。关键还是要掌握字、词的基本用法。

  • 常考的辨析词组:

    1、
    01、黯然、暗然、岸然:”,指”,也用来指,情绪低落的样子”。、黑暗。”。
    02、爱护、爱戴:适应对象不同,前者上(长辈)对下辈,后者下(幼)辈对上(长辈)。
    03、安详、慈祥、祥和:、从容稳重。,如、祥端、发祥”。。。注意、慈祥、祥和。
    04、安静、宁静:都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有使安稳平静下来的意思,它有一个由喧闹到安静下来的过程。而,一般多指环境或心情平和安静,它描述的是一种很安静的状态或气氛。,除了指环境外,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心情上的安宁,是人们追求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有质量的生活境界。而“安静”多指环境没有声音或吵闹。“安静”的使用范围要比“宁静”大一些。
    05、安置、安排:前者指使人或事物有着落,安放。后者指有条理,有先后的处理。

    2、
    01、必须、必需:都含有“必要”的意思。“必须”是副词,有强调语气作用,多作状语。
    (1)表示一定要,强调事实或情理上的必要性。后面带动词或带形容词,有时还可以用在分句前面;
    (2)加强命令语气;
    (3)、不须、不必”。,表示一定得有、不可缺少的,作定语或作谓语。凡是”。
    02、表率、表帅:,指”。其中、模范”,、楷模”。。在古代汉语中,,有。”,在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中,用同,表示”。现在一般不用这个词。因、表率,,故人们常将”。
    03、报道、报导:这是一对等义词。都指:1、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或其他形式把新闻告诉群众。2、用书面或广播、电视形式发表的新闻稿。
    04、暴发、爆发:都是动词,都含有“突然发作”的意思,但前者强调突然性,后者强调爆炸性,“爆发”的使用范围比“暴发”宽。
    暴发:
    (1)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有贬义。
    (2)指突然发作,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
    爆发:
    (1)指因爆炸而迅猛发生,多用于具体事物。
    (2)指像爆炸那样突然地发生,多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等重大事变,再如力量、情绪等等。

    05、辩驳、辩论、辩(辨)白、辩解:“辩驳”指提出理由或根据来否定对方的意见;“辩论”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达成共识;“辩白”指说明事实真相,用来消除误会或受到的指责;“辩解”指对受人指责的某种见解或行为加以解释。

    06、辨别、辨认、辨析:“辨别”指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辨认”指根据特点辨别,做出判断,以便找出或认定某一对象;“辨析”指辨别分析。

    07、表示、显示、显露:“表示”
    (1)事物本身或凭借其他事物显露出某种意义
    (2)用言语行为显出某种思想、感情、态度等;“显示”明显地表现;“显露”原来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

    08、边疆、边境:前者指靠近国界的领土,范围较大;后者指靠近边界的地方,范围较小。(边界:地区与地区的界线,多指国界)

    09、不详、不祥:前者指
    (1)不详细、不清楚;
    (2)不细说。后者指不吉利。

    10、不止、不只:前者是副词,不停止或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句中一般带有表数量的词。后者用于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相当于“不但、不仅”。

    11、报复、抱负:前者指对别人反击。后者指远大的志向。

    12、不齿、不耻:前者指不愿提到。后者指不以之为耻。

    13、不肖、不孝:前者指品行不好(多指子弟)。后者指对父母不敬。

    14、编辑、编撰、编纂:“编辑”主要指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编撰”指编纂、编写。“编纂”指编写(多指资料、篇幅较大的著作)

    15、变换、变幻:前者指事物的一种形式和内容转换成另一种。后者指不规则的改变(多指抽象、概括性事物)。

    16、把戏、伎俩:前者指花招,蒙蔽人的手法。后者指不正当的手段(贬义重)。

    17、颁布、公布:前者指公布(法令条例、大的正规性文件)。后者指(法令、文告、团体的通知)公开发布。

    18、抱怨、报怨:前者指自己不满情绪很大;后者指向别人报仇。

    19、辨(辩)正、辨(辩)证:“辨正”指辨明是非,改正错误;“辨证”指辨析考证。

    20、摈弃、摒弃:二者都是动词,都含有“排除”的意思,多用于书面语。“摈弃”表示抛弃,多用于人和具体事物。“摒弃”表示舍弃、除去,多用于较抽象的事物,较少用于人或具体事物。

  • 一些常见的辨析词语:

    01、沉重、繁重:都有分量重的意思,但,而、任务的数量重。
    02、刹那、霎那:前者形容极短的时间,后者指瞬间。
    03、斥责、叱责:都含“用严厉的语言指责别人的错误或罪行”的意思。“斥责”偏重于严辞指责。“叱责”偏重于大声喝叱,强调声音大。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