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丁聪先生的一幅漫画《两代人的反应》,请根据漫画展现的内容,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看清漫画的内容,联系现实展开。②角度自定,题目自拟-语文
题文
下面是丁聪先生的一幅漫画《两代人的反应》,请根据漫画展现的内容,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看清漫画的内容,联系现实展开。 ②角度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 |
答案
例文 传统要与现代接轨 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形式之一,高中课文中也有一些篇目,记得阅读的时候觉得写得很好,但真到剧场听戏,随着台上演员“啊哦咿”的演唱,恐怕大多数年轻人也会像丁聪先生漫画中的这位少年一般,脑袋低垂,双眼紧闭,呼呼大睡吧。 为什么传统戏曲吸引不了青少年呢?我觉得主要是因为戏曲展现的生活远离我们吧。你看台上的这位演员,穿的是演出用的古代服装,一唱就是半天的“啊哦咿”,唱的多为地方音,叫人很难听得清楚;而且一句唱词往往拖上半天,能把人急死!完全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的特点,也不符合现代青少年的欣赏习惯。想要吸引青少年而得到传承,只怕难了。 因此我认为,戏曲要与现代生活接轨。其中最重要的是从内容改造起,不要老是一些传统曲目,内容上要创新,要表现现实生活。古代的戏曲作品,不也是表现那个时代的故事吗?为什么到了现代社会,戏曲还要唱着那些老掉牙的歌子呢?我认为,只有表现现代人熟悉的生活,才能拥有更多的观众。 要表现现代生活,装扮上也得有所改变,不能还是传统的那一套,让人分不清时代。另外,唱腔也应该改变。地方戏特别应该像京剧一样,将普通话作为标准唱腔,便于听懂内容。当然了,一拖半天的“啊哦咿”恐怕也得跟上时代的节奏,不然谁耗得起啊! 有人会说,这样一改变,还能叫中国戏曲吗?我想还是可以的。我们牢牢保留了中国戏曲为中国观众服务、为现代生活服务的核心,摒弃一些不合理的旧形式,有什么不行呢?如果死抱住传统不放,那将既没有新的作品问世,又没有新的艺术方法补充,那么,这样的戏曲,随着能欣赏的老观众越来越少,最终恐怕只能进历史博物馆了。 其实,与现代生活接轨的岂止是戏曲,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很多已经开始和现代生活接轨了。如画家们用毛笔创作国画作品,就不再仅仅局限于描绘古代的人物和山水,而是展现现代生活,齐白石、张大千、范曾、黄永玉等等国画大师,谁不是用古代的笔墨、借助现代的手段展现现代生活的呢?而书法作品的与时俱进,不仅表现为在临摹古人墨宝中展现书法家的个性,同时也创造出了新风格的字体。其他传统艺术能与现代接轨,为什么戏曲就不可以呢? 只有接轨,传统艺术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才能吸引青少年,才能在继承中传承下去。 例文点评 例文作者认真研读了漫画,抓住漫画中少年对戏曲毫无兴趣而沉沉睡去的现象,反思为什么戏曲不能吸引青少年,进而提出了戏曲需要创新的观点,并重点说明了该如何创新以及创新的价值意义。为使自己的说法更加合理,作者列举了其他传统艺术形式创新而得以发展的实例加以证明,终能自圆其说,较好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全文思路清晰,紧扣主旨,有理有据,是一篇较好的习作。 |
丁聪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漫画家,这幅题名为《两代人的反应》的漫画,展现的爷孙俩听戏曲时不同的反应。 首先,要看清楚画面的内容。画面由三个人构成,画面从左到右看,左边站在高处舞台上的戏曲演员画着古代的戏装行头,穿着大花的戏装,水袖,手翘着兰花指,表示正在演唱着戏曲作品。从口中发出的“啊哦咿”之间有着长长的、缭绕回环的弧线,表示声音的婉转延长,节奏缓慢。右边是台下,坐着的爷孙(孩子和老人)二人。中间的孙子(少年人)低垂着头,闭着眼,早已进入梦乡;而爷爷(老人)斜躺在座椅上,左手撑着下巴,右手不自觉的学着兰花指在膝上敲打着节拍,嘴角眼角上翘,满脸笑容,似已陶醉于美妙的“啊哦咿”中。 其次,看清提示画面的文字。画面文字有三处:一是演员所唱的“啊哦咿”,表示是戏曲演唱,且节奏缓慢。二是演员下面有“小丁80”,说明是丁聪先生1980年的作品。三是右下角的标题,明确点出在看戏曲节目的时候,两代人的反应截然不同。 第三,结合画面和文字明确主旨。丁聪先生通过这幅漫画中两代人对戏曲作品的态度,向我们揭示了如下一些观点:一、戏曲作品有着独特的魅力(生命力),受到老一代人的喜爱。二、戏曲作品节奏缓慢,不为青少年喜爱。三、戏曲作品需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加以改革。四、年轻一代需要培养欣赏戏曲的兴趣。五、固步自封会导致戏曲作品走向衰亡。六、失去了青少年,就失去了未来。 第四,根据信息确定写作的要点。 上述观点(主旨)都可以成为写作要点,作为青少年学生的我们,可以强调戏曲特有的魅力,如美丽的唱词,曼妙的歌喉,精彩的舞步,独特的造型等,说明应该理解传统文化,并继承和传扬传统文化。也可以批评戏曲没有与时俱进,固步自封,因而失去了年轻一代观众,最终会成为历史。提倡戏曲本身要积极行动,参与改革,创造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新形式。 第五,联系现实展开联想与想象。漫画所画的是戏曲问题,但不能限于谈戏曲本身,要学会展开。根据联想,我们明白,戏曲文化代表着传统艺术形式,这里老一代人和年轻一代对待戏曲的不同态度,实际是两代人对待不同传统艺术的态度,即如何看待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应该何去何从的问题。联想开去,在外来文化和现代艺术的冲击下,作为年轻一代如何看待我们宝贵的文化资源,如汉字、书法艺术、国画、古乐器、民间艺术等,如何欣赏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光大传统文化,可作为写作点。同时,传统文化如何吸纳现代文化,如何中西结合进一步发展,如何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中的精华,也可以作为写作点。学生写作中不求面面俱到,但必须持之有据,言之成理。 |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下面是丁聪先生的一幅漫画《两代人的反应》,请根据漫画展现的内容..”主要考查你对 材料作文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材料作文
考点名称: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
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 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写作策略:
①引:
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②议:
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③提:
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④联:
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⑤深:
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⑥结:
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是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在话题作文中,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材料的类型:
故事型
梗概、片断、寓言……论说型
名言警句、哲理、议论文段……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