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几首流行歌曲,一首是刘若英的《后来》,一首是黄仲昆的《有多少爱可以重来》,一首是张雨生的《我的未来不是梦》。有人把这三首歌曲连起来思考,写成这样一句话:不奢望“重来-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材料作文/2019-01-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有这样几首流行歌曲,一首是刘若英的《后来》,一首是黄仲昆的《有多少爱可以重来》,一首是张雨生的《我的未来不是梦》。有人把这三首歌曲连起来思考,写成这样一句话:不奢望“重来”,是理智;把握好“后来”,是聪慧;全力奔向“未来”,则是希望所在。简单的一句话,可引发你多方面的思考,抓住你认识最深刻的一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题型:写作题  难度:中档

答案


我未来的不是梦
从蹒跚学步的幼童,到感受天真烂漫的童年,再到品尝青春成长滋味的青年,我们从懵懂无知走向聪慧明理,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我们从单纯走向复杂,我们从软弱走向坚强。畅想成长,体验生活,在花开季节,酝酿七彩的梦想,点缀星的光芒。梦想,就像是人生方舟上的一叶偏帆,激励着每个人为了到达胜利的彼岸而在风雨中拼搏。 
不肯费力的人,被漩涡所吓倒,退却了;而勇敢的、努力的人,会渡过一道道激流险滩,最后收获成功的喜悦。?早在我孩提时代,大人们所谈论的“清华”“北大”“复旦”“南开”……甚至“牛津”“剑桥”就飘过我的耳际,每当他们谈起这些学校时,眼中就布满了激动的光线。于是,在儿时的我的心中,就深深地埋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将来要去闯一闯这些名牌大学!不久,我入学了。刚迈进校门的我感到上学是一件多么新鲜、有趣的事。在学校,为了我心中那颗希望的种子,我一天天努力着。为了它,我在茫茫书海中吮吸着知识的甘露,贫乏的大脑日益充盈起来,我知道了张衡和牛顿,也熟悉了孔子和惠特曼,接触了祖冲之和欧拉……在和一个个巨人对话的同时,我逐渐感到了我的成熟和充实,我似乎感到了我正一天天缩短和我心目中的目标的距离。我知道,要实现我的梦想,必然要有付出,但这又有什么呢?先人说得好:“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而且,我知道,仅有付出还不够,还必须努力竞争。“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生活是一个宏伟的竞技场,假如不去较量,就会被人流所沉没”。? 
梦想的风帆已经起航,似水年华的成长经历,铭刻在心,生活当中的丝丝插曲,细细体会。我的梦不仅仅只是幻想,它寄寓的是我心中的渴望,一种执著的希望。明天的生活将不会是梦,是一串串栩栩生辉的金钥匙。
心灵的种子渐渐成长,我知道,它一定会开花,结出漂亮的果实。知识的海潮使梦想的船日日变高,我正前进着,既然选定了这个目标,就要百折不挠地向前走,因为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我会珍惜每一分钟。


三个分句,是立意构思的三方面,“重来”包含着对过去的追悔与喟叹,有的可重来,如高三复读,又如可再圆合的爱,有的则不可重来,如童年时代。“重来”的追悔与哀叹,意义不大,因为世界上没有卖后悔药的,时光不能倒转,河水无法倒流。如果事情都能重来,人们都能重新再活一次,相信至少有一半人能成圣贤,可这无异于痴人说梦。不奢望“重来”,确实是一种理智。基于此,可夹叙夹议,可写自己或他人的故事,还可抒发感慨。“后来”确实要把握好,主要的是自省与补救,贵在“亡羊补牢”。一个人,应该理性积极地迈向“未来”,去创造梦一样的美好生活。三个分句,合在一起,就是指我们要告别沉甸甸的“后来”,也不再用虚无缥缈的“重来”反复折磨自己,丢掉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从自怨自艾的烦恼中走出来,然后,踏踏实实地营建自己的未来。
素材提供
1、孔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2、没有希望的人,就是绝望的人,就是死气沉沉、没有生气的人。人一天也不能没有希望。
3、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
4、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把握不了现时的人是一个不成其为人的人,是一个丧失了自我的人。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6、总结,不是为了让自己沉迷于过去所犯错误的痛苦之中,而是为了将来更好的避免犯下相同的错误。
7、不要沉迷过去,过好今天,计划好明天。
8、能够反躬自省的人,就一定不是庸俗的人。——布朗宁
9、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进步,在于他能够不断地自我反省,找到自己的缺点或者做得不好的地方,然后不断改正,以追求完美的态度去做事,从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10、著名小说家狄更斯的作品是非常出色的。但是,他对自己却有一个规定,那就是没有认真检查过的内容,绝不轻易地读给公众听。每天,狄更斯会把写好的内容读一遍,每天去发现问题,然后不断改正,直到六个月后读给公众听。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有这样几首流行歌曲,一首是刘若英的《后来》,一首是黄仲昆的《有多..”主要考查你对  材料作文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材料作文

考点名称:材料作文

  • 材料作文

    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

  • 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 写作策略:


    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在话题作文中,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 材料的类型:

    故事型
    梗概、片断、寓言……

    论说型
    名言警句、哲理、议论文段……

    事例型
    名人事例、凡人小事……

    情景型
    生活场景、特别的细节……

    图表型
    一幅漫画或一个图表……

    审题:

    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是写提供文字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

    方法:
    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
    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
    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误区:
    1.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当作话题作文的材料。
    2.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看作命题作文的提示。
    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命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往往很具体,有完整意思,命题从材料中来,作文内容又离不开材料。而命题作文有时附有的提示,一般来说,或说明或阐述,并不含有具体内容。
    有时附了二或三则材料,必须抓准材料之间的联系点或对比点,不能只看一则材料而不及其余。有时材料蕴含了比喻义,要求类比阐述,如“‘回声’的启示”所附的小孩和小山的对话,如果就事论事地谈文明礼貌而不去阐述人与自然或人与他人的关系,就在理解上发生了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