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英国心理学家哈德飞曾对两组志愿者作过这样的实验。他对第一组人说:“你现在身体非常虚弱,你已经变成婴儿了,你全身都很-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材料作文/2019-01-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英国心理学家哈德飞曾对两组志愿者作过这样的实验。他对第一组人说:“你现在身体非常虚弱,你已经变成婴儿了,你全身都很瘦小,你的手指像小鸟爪子那么瘦┉”慢慢地这些人真的相信了。这时给他们一个握力器,受测者的平均握力是29磅。然后,他又对第二组的人说:“我现在在你口中滴的是营养液,是泰森服用的那种,所以你会像泰森一样强壮,越来越强壮。”此时他又让这些人去握握力器,结果平均握力是142磅。而事实上,这两组人的正常平均握力都是101磅。
要求:根据上述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自定题目。

题型:写作题  难度:偏易

答案


为自己的心灵不断加油
英国心理学家哈德飞,曾经给两组志愿者进行过不同的催眠。他对第一组人说:你现在身体非常非常虚弱,你已经变成婴儿了,你全身都很瘦小,你的手指像小鸟爪子那么瘦……慢慢地,这些人真的相信了。这时,给他一个握力器,受测者的平均握力是二十九磅。然后,他又对第二组人进行了催眠:我现在往你口中滴的是营养液,是泰森服用的那种,所以,你会像泰森一样强壮,越来越强壮。此时,他又让这些人去握握力器,结果,平均握力是一百四十二磅。而事实上,这两组人在清醒状态下的正常平均握力皆是一百零一磅。
这个实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心理暗示的强大力量;而这种力量,既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
既然心理暗示的力量如此强大,那么,在一个生命的成长过程中,若是不断地给予正面的暗示,结果又将如何呢?
海洋动物馆里有一条重达八千六百公斤的鲸鱼,训练师经常对它进行"跳高训练",就是将绳子放在水面上,然后让鲸鱼从绳上跳过去。每次跳前,训练师都会亲热地对着鲸鱼喃喃低语,告诉鲸鱼它很棒,一定能跳过去。果然,大多数时候,鲸鱼顺利地从绳子上"飞"了过去;训练师随后便拿来鲸鱼爱吃的食物,算作奖赏。
一次次的鼓励,一次次的奖赏,使得得鲸鱼越跳越高,最后竟能跳过六点六米。
一条鲸鱼,在不断的激励竟能创造出奇迹;可想而知,一个人,若是内心不断地受到激励,必能创造出一番业绩来。
阿里巴巴网站的缔造者马云在谈到自己的创业历程时,感触最深的一点便是“有一点点成功,就用自己的左手温暖右手”。而左手温暖右手的过程,不正是自我激励的过程吗?正是有了这种激励,马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最终将阿里巴巴打造为出色的商业网站;而他自己,也成了五十年来《福布斯》封面上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企业家。
人活着,就应当走一条向上的路,尽管向上的路充满了阻力。走上这样一条路,不可避免地要经受挫折遭遇磨难。当我们一身伤痕地摔倒在路上时,困境中能够拯救我们的,唯有我们自身。当我们不断地激励自己不断地为自己的心灵加油时,我们的内心便会油然而生一种崭新而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支撑着我们推动着我们努力向上走,直至到达人生的顶峰。


这则材料这个实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心理暗示的强大力量:在这个世界上,人所处的环境,在很多情况下,并不都是生存的环境,而是一种精神的环境;只要你不在精神上垮下来,外界的一切就不能把你击倒。而这种环境有时是别人给创造的,大多数是自己创造的。
在日常生活中也是相同的道理,如果我们总是给自己负性催眠,那么我们的力量就会减弱到平均的1/3,甚至更小。但是,如果我们给自己的催眠是正性的,积极的,那么我们的力量就会增强,有时完全超出自己的想象。
那些生活从容,事业成功的人,他们总能在沮丧的时候让自己忘却烦恼,重新振作。因为他们都是优秀的“催眠师”,他们善于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给自己勇气和斗志。很多时候,骄傲的人总比自卑的人厉害,虽然我们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很趋中的人,但假如你现在还不是,那么宁肯自负也不能自卑。你可以先走到妄自尊大的路上,可能会不断地碰壁,让你尝试失败的滋味,但是,只要你往前一直走下去,就会慢慢地靠近成功。
所以,不要总是觉得自己长的很丑,智商太低,生活会一直穷困下去,因为如果你这样感觉,那么这些就会成为事实,跟你如影随形。相反,你应该对未来充满希望和自信,于是乎,你就会发现它真的如你期待的那样了。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英国心理学家..”主要考查你对  材料作文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材料作文

考点名称:材料作文

  • 材料作文

    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

  • 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 写作策略:


    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在话题作文中,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 材料的类型:

    故事型
    梗概、片断、寓言……

    论说型
    名言警句、哲理、议论文段……

    事例型
    名人事例、凡人小事……

    情景型
    生活场景、特别的细节……

    图表型
    一幅漫画或一个图表……

    审题:

    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是写提供文字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

    方法:
    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
    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
    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误区:
    1.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当作话题作文的材料。
    2.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看作命题作文的提示。
    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命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往往很具体,有完整意思,命题从材料中来,作文内容又离不开材料。而命题作文有时附有的提示,一般来说,或说明或阐述,并不含有具体内容。
    有时附了二或三则材料,必须抓准材料之间的联系点或对比点,不能只看一则材料而不及其余。有时材料蕴含了比喻义,要求类比阐述,如“‘回声’的启示”所附的小孩和小山的对话,如果就事论事地谈文明礼貌而不去阐述人与自然或人与他人的关系,就在理解上发生了偏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