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从今年上半年起,60余名十四五岁的男孩忽然成了各大媒体的焦点。他们就是上海市第八中学创办的沪上首个“男生班”成员。在男生班里,同学之间最-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材料作文/2019-01-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从今年上半年起,60余名十四五岁的男孩忽然成了各大媒体的焦点。他们就是上海市第八中学创办的沪上首个“男生班”成员。在男生班里,同学之间最常用也是最真切的赞扬是,“你,够男人!”每周1至2次去学校健身房挥汗如雨,也是课堂上勇敢质疑,大胆尝试,更是订立班级公约时,内心渐渐明晰的担当和责任。面对媒体采访,他们落落大方充满自信,“谁说现在女生比男生强,看着吧,我们有后劲!”
但以“阳刚教育”为目的的男生班创办之初,也曾引来非议。有人认为,男女同校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没有理由再将男孩和女孩隔离开来;也有人认为,男孩子的“阳刚危机”是由考试制度、选拔方式、育儿方法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将男孩“圈养”起来,治标不治本。
作为现代中学生,对于“阳刚教育”,你有相关的经历吗?你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吗?
要求:请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少于800字。
按照高考评分标准执行。

题型:写作题  难度:中档

答案


参考资料:
现状分析:
一提及女性之美,人们油然想到川润水浸的娇柔娴雅;一提及男性之美,人们则想到阳刚、俊朗,想到果敢、有担当。可现如今,不少孩子的性别色彩似乎不那么泾渭分明了,有的男生一口娘娘腔,满身脂粉气,娇媚得让纯正的女生自叹弗如。甚至“伪娘”还一度走红,越来越多的“阴柔男”在各种娱乐节目中频频亮相。“‘男孩危机’日趋严重,正在使中国失去一代男人。而最为可怕的是,人们很少意识到或根本不相信‘男孩危机’的存在。”著名教育学家孙云晓一语道破制约当代男孩成长的首个误区,将阳刚教育问题推向风口浪尖。
在我们周围,经常可以看到不少男孩过于阴柔,缺少自信,胆小怯懦,与同龄的女生相比,男生学习成绩也要逊色不少。
著名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在其《拯救男孩》一书中列举了男孩的“节节败退”:2006―2007年、2007―2008年连续两个年度全国约5万名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中,大学女生人数均为男生的2倍左右;与此相对应,男性青少年网民上网成瘾比例为13.29%,女性为6.11%;男孩患多动症、自闭症、学习障碍、智力障碍等方面的比率也比女孩高。当然,不必以学习成绩论英雄,但不少男生女性化是不争事实。
原因分析:
【家庭方面】男孩出身于独身子女家庭,家长对他们有众多的限制,时时刻刻护着他们,比如有一篇小学生的作文里写道:放假的时候妈妈不许他出去,就买了只小动物陪他,他看着那只小动物在往外爬就想到连动物都想得到自由,自己为什么得不到自由。
【学校方面】学校,特别是幼儿园、小学的老师70-80%都是女性,少数男教师也女性化了,培养出来的男孩子就没有自己的主见,被老师批评起来只会唯唯诺诺。 眼下,学校和教师基本采取的“降低风险,平安第一”的教育方针,有些学校担心学生运动出事而被家长起诉,所以禁止课外活动。多以减少本应向学生提供的锻炼机会和相关教学内容为代价。
【社会方面】社会普遍需要的是乖巧、听话、顺从的人,那些有点叛逆精神的男孩很快被视为异类。
【教师构成方面】全国政协委员邵一鸣指出,幼儿园和中小学教育机构中,男性教师的匮乏引起孩子成长中出现诸多问题。他在提案中介绍,我国现阶段男女教师比例呈“倒金字塔”结构,幼儿园几乎没有男性教师,小学的比例也较少,我国的“阳刚教育”太少了。他建议,增加男性教师比例。
【不同性别老师对男生的影响方面】外界更多的把这一问题归咎于男女教师比例失衡,并建议学校以招纳更多男教师作为唯一对策。当今校园里的女教师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女人味”,她们中的绝大多数较男教师更耐心、细腻,更易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形成细致、温柔的性格,甚至使男孩变得“娘娘腔”。男孩活泼好动本是天性,女教师如果一概用听话、顺从、认真、仔细等标准来管理和评价他们,即使在课间和课外也只让男孩安静看书,或做一些安静的游戏,约束他们嬉闹便可能引发一些极端现象。从这个角度上说,男教师大多会认可男孩追逐、奔跑、嬉闹等各种行为,还会带领、引导他们开展一些运动量较大的活动,的确比女教师更有利于培养男生的阳刚气质。


试题分析:对于单独设立男生班“阳刚教育”,既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只要理由充分,自圆其说即可。
·也可以由单独设立男生班“阳刚教育”说开去,分析“阳刚危机产生的原因”,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从今年上半年起,60余名十四五岁..”主要考查你对  材料作文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材料作文

考点名称:材料作文

  • 材料作文

    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

  • 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 写作策略:


    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在话题作文中,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 材料的类型:

    故事型
    梗概、片断、寓言……

    论说型
    名言警句、哲理、议论文段……

    事例型
    名人事例、凡人小事……

    情景型
    生活场景、特别的细节……

    图表型
    一幅漫画或一个图表……

    审题:

    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是写提供文字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

    方法:
    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
    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
    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误区:
    1.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当作话题作文的材料。
    2.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看作命题作文的提示。
    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命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往往很具体,有完整意思,命题从材料中来,作文内容又离不开材料。而命题作文有时附有的提示,一般来说,或说明或阐述,并不含有具体内容。
    有时附了二或三则材料,必须抓准材料之间的联系点或对比点,不能只看一则材料而不及其余。有时材料蕴含了比喻义,要求类比阐述,如“‘回声’的启示”所附的小孩和小山的对话,如果就事论事地谈文明礼貌而不去阐述人与自然或人与他人的关系,就在理解上发生了偏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