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说文》:“患,忧也,从心。”从个人到国家,从人类社会到宇宙自然,人心之忧,无处不在。高尚品质的缺失,价值取向的混乱,天灾人祸的频发……-高三语文
题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说文》:“患,忧也,从心。”从个人到国家,从人类社会到宇宙自然,人心之忧,无处不在。高尚品质的缺失,价值取向的混乱,天灾人祸的频发……这些“患”都与我们的生存状态息息相关,都是对人类智慧的严峻挑战。 请以“说忧患”为题,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答案
说 忧 患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只失去了人生的一小部分;如果你只失去了健康,你也只失去了人生的一半;如果你只失去了忧患意识,你就几乎一无所有了。 中华民族的历史,简直就是一部忧患史。 历代文化精英,无不在他们的作品中包含着浓浓的忧国忧民之情。(领起)屈原忧国而发出了:“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的悲呼;杜甫面对安史之乱给大唐帝国带来的祸患发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歌;范仲淹更是指出了文人学士的心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亦忧,退亦忧”。积贫积弱的清政府更是内忧外患不断,面对破碎的山河,龚自珍高喊:“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近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周树人,一生都在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呐喊》,而《彷徨》。 历代文人的忧患,既是他们人民性的表现,又是他们成就文学人生的情感根基;历代思想先驱,也无一不是基于对国家、对民族的忧患才走上锐意变革道路的。 孔子忧诸侯之不睦而提倡“仁”;商鞅忧秦之不强而进行变法;董仲舒忧汉之不兴而力主儒学;曹操忧后汉之不统而南争北战;王安石忧宋之外患不断而变法图强。 如果说封建士大夫的忧患意识还只是成就了他们历史人物的先进性的话,那么,无数革命先驱者的忧患情怀,却是中华民族走向光明的助推剂。 孙逸仙忧我中华倍受列强欺辱而奋起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最终建立起了中华民国;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忧中国人民的苦难深重而进行了艰苦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起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历史属于昨天,我们属于今天和明天。面对日新月异的新世纪,中华民族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生活越来越富裕,越来越稳定的今天,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只有今天充满忧患意识,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让我们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投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潮中去吧! |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命题作文有以下几类: 1、词语类。 析词义。审读词语,我们要明确知道这个词语的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如“读”,既可以平常的阅读书本,还可以是“欣赏”、“品味”、“感悟”等含义。 看词性。如果是动词,可以添加宾语,如“读”的题目,立意角度为“读人生”,“读父母”,“读历史人物”等等。如果是名词,可以添加动词或修饰语,如“肩膀”的题目,立意角度可以为“父亲的肩膀”,“寻找依靠的肩膀”等等。 用这种扩展的方法来审题立意,能使写作角度更具体,更有针对性,起到化大为、化虚为实的效果。有些题目很宽、很大,学生往往不知如何下手,这类题目可大题小作,就是从小处来写,运用添加修饰限制成分的办法。还可以运用修辞扩展法:如“说‘安’”,可供发挥的余地相当大。你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或联系当前的社会现象,以环境、心理、历史、现实等方面入手,也可以从文化传统、人类追求、思想境界等方面落笔。可以扩展组词,从“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中选择一个切入进来,也可以扩展成成语,如“安贫乐道”、“安分守己”、“安居乐业”等;还可以从联想其他有关“安”的名句,比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等。对于“安”,可以褒扬,比如写“安”代表着面对困难内心沉稳;也可以贬斥,比如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必将丧失机遇。 2.短语式命题 作文命题是一个短语,该短语可能是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并列式等等。 如果是偏正结构,题眼一般是修饰语。外于中心词位置上的词,直接规定写作内容与角度,而修饰成分的词语则往往影响选材。如2006年北京题“北京的符号”,作文题中已经列举了一些,如天坛、故宫、天安门、胡同、长城等,你可以从这些符号中任选其一来写,也可以另外选择,但不管怎样,你必须选取北京的有代表性的建筑或事物来写。 如果是动宾结构,题眼一般是前面的动词。如2005年天津题“留给明天”,题眼就在“留给”上。“留给”的可以是具体的东西,也可是抽象的精神,给了我们很大的联想、想像空间。可以是“我”要留给明天什么,可借此对自己的未来表态,回答自己的人生理想是什么;可以是我们这一代人要留给明天什么,也可以是历史上某位名人已留给明天什么;可以从到底该留“什么”给明天的层面思考:把口碑留给明天,把美好留给明天,把微笑留给明天,把青山绿水留给明天等等。 如果是主谓结构,题眼一般是谓语,如“知足常乐”,题眼应在谓语“常乐”上。“常乐”的“乐”前还有一个修饰语“常”,这也是审题时不能忽视的。可以叙述自己或他人因知足而总是快乐的经历、感受,或者论述知足为什么总是快乐的道理。 如果是并列结构,在多数情况下,关键是找出并列词语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索取与贡献”,重点是让我们阐述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而不是索取,决不能单纯地议论什么是“索取”,什么是“贡献”。再如,“勤奋和成功”是因果关系,“知识与能力”是相关关系,“欢乐与痛苦”是相反关系,“自尊与自强”是递进关系等等,只在在审题之意时抓住了这种关系,就是切合了题意。 3.句子式命题 作文命题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我想握住你的手”、“今年花胜去年红”。 对于这类题目审题之意时主要是抓住主谓宾中心词。如2005年辽宁题“今年花胜去年红”此题目传达的最重要信息有:①写作内容是“花”,是“红花”。“花”在题中有比喻义,需要展开联想,思考它喻指什么。它可喻指红红火火的现象、蓬勃繁盛的事业,也可喻指思想崇高、才学优秀、成绩突出的精英。思考时要从不同角度把这些写作对象具体化,写感受最深的方面。②题眼是“胜”,“胜”在题中是“超过”、“胜过”的意思,文章重心就应放在“今年”的“花”红上,在今年的巨大变化中体现出优秀人的涌现、社会面貌的变化或祖国事业的繁荣等。 |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说文》:“患,忧也,从心。”从个..”主要考查你对 材料作文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材料作文
考点名称: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
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 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写作策略:
①引:
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②议:
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③提:
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④联:
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⑤深:
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⑥结:
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是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在话题作文中,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