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40分)有个四五岁的男孩,平时总爱反着穿袜子,父亲有时帮他把袜子好好地穿上,他还要自己脱下来,再翻个面穿上去。有一次父亲生气地问他:“你-高一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材料作文/2019-01-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40分)
有个四五岁的男孩,平时总爱反着穿袜子,父亲有时帮他把袜子好好地穿上,他还要自己脱下来,再翻个面穿上去。有一次父亲生气地问他:“你为什么总要反着穿呢?线头露在外面,多难看!”没想到他竟理直气壮地说:“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②不得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义的范围作文;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题型:写作题  难度:中档

答案


活出自己的精彩
有人说“上学→回家→上学”,是单调的求学之路;有人说“上班→回家→上班”,是平凡的事业之路;有人说“上学→工作→成家→生子→上学”,是乏味的生活之路。听到这些,我茫然。可是,当我看到韩寒用幽默和深刻将求学之路的单调演绎成缤纷时,当我看到李素丽用热情和真诚将事业之路的平凡演绎成伟大时,当我看到海伦凯勒用坚强和不屈将生活之路的乏味演绎成丰富时……我明白了,一个人的精彩,并不是他天生就与众不同,而只是当同样单调、平凡、乏味的生活开始,他是用换个态度面对生活。是的,态度可以改变一切!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年幼时由于家境贫寒,只能在杂货铺当伙计。可是他从来没有被这单调,乏味的生活困扰,放弃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而是以莫大的热忱投身于对数学的研究之中,凭着他这种刻苦钻研的态度,终于攀上了让许多人可望不可即的数学高峰。也正是他的顽强不息的人生态度,使得他单调的人生轨迹开始改变:10岁在杂货店当学徒,19岁发表了数学论文,25岁成为世界著名的数学家……试想,如果没有他对数学刻苦钻研的态度,那末会有这位世界知名的数学家吗?会有那令世界为之一震的数学理论吗?如果没有那永不放弃的态度,也许现在的他也只能是杂货店的小老头,重复着 “进货→卖货→进货”的单调的人生历程!
前苏联曾经轰动一时的青年作家法捷夫,凭借着自己超人的才华,创作出一部部佳作。当他尽情的展示自己才能的时候,荣誉和财富也接踵而至,他被聘为青年作家协会的会长。于是,他便再也没有心思写作了。每天,他便开始了 “上班→开会→上班→开会”的生活。本有机会继续演绎精彩生活的他,因为放弃了执著追求理想的生活态度,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一个无聊乏味的生活轨迹。我为他没有坚持理想而惋惜,也为世界失去了一位文学巨匠而叹惋。
也许现在的你、我仍在重复着单调的“三点一线",仍在抱怨着自己生活的乏味,仍在羡慕着别人生活的精彩。可是,你是否想过,当你和林肯一样重复着“砍树→吃饭→砍树”的木匠生活时,为什么他却成为了卓越的总统?当你和马克吐温一样重复着 “排字→下班→排字”的排字员生活时,为什么他却成了著名的作家?……这些都是因为他们用积极的人生态度改变着简单的生活,用坚强和执著为自己开辟了另一片天地。
换个态度对待生活,活出自己的精彩!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题,可儿子的角度、父亲的角度、综合的角度进行构思立意。与儿子角度相关的关键语句是“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 这应该是本次作文立意的关键句。与父亲角度相关的关键语句是“有一次父亲生气地问他:‘你为什么总要反着穿呢?线头露在外面,多难看!’” 孩子的童真不应该被扼杀,只要孩子的举动不违背常理,只要适合其成长轨迹都应该被理解、尊重、甚至引导、鼓励。可综合男孩及父亲的观点立意。对人物观点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言之有理即可。可有以下立意:
(1)为自己而活(不必活在别人的眼光下);  (2)坚持自己的正确判断;
(3)勇于打破常规,选择适合自己的;       (4)只要适合自己,就应该被尊重;
(5)坚持符合自己发展的做法;             (6)人生如人穿袜子,苦乐自知;
(7)别人只是观众;                       (8)快乐的感受因人而异;
(9)教育孩子时要尊重孩子的真实感受,因势利导;要多考虑他人感受。
(10)实践出真知,行不行要靠亲身体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40分)有个四五岁的男孩,平时总..”主要考查你对  材料作文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材料作文

考点名称:材料作文

  • 材料作文

    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

  • 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 写作策略:


    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在话题作文中,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 材料的类型:

    故事型
    梗概、片断、寓言……

    论说型
    名言警句、哲理、议论文段……

    事例型
    名人事例、凡人小事……

    情景型
    生活场景、特别的细节……

    图表型
    一幅漫画或一个图表……

    审题:

    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是写提供文字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

    方法:
    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
    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
    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误区:
    1.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当作话题作文的材料。
    2.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看作命题作文的提示。
    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命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往往很具体,有完整意思,命题从材料中来,作文内容又离不开材料。而命题作文有时附有的提示,一般来说,或说明或阐述,并不含有具体内容。
    有时附了二或三则材料,必须抓准材料之间的联系点或对比点,不能只看一则材料而不及其余。有时材料蕴含了比喻义,要求类比阐述,如“‘回声’的启示”所附的小孩和小山的对话,如果就事论事地谈文明礼貌而不去阐述人与自然或人与他人的关系,就在理解上发生了偏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