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材料作文/2019-01-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费孝通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型:写作题  难度:中档

答案

                        美美与共
窗外的池塘里,荷花开得正好,娇羞的小脸上晕着柔柔的粉,荷叶舒展着身姿,撑起遮阳的绿伞。一阵风打着旋儿从窗底溜进,溜进她的心里。
不久之后就是全省艺术比赛的日子,她的曲子还没有练好。那首钢琴协奏曲是她的最爱,然而她却总不能把握得很好——作为女孩子,第三章节雄浑壮阔的部分在她琴声中,总是显得娇弱无力。她疯狂地练习,终日浸在琴房里,窗外月升日落她浑然不觉。“砰——”她猛地合上琴盖,失神地坐着。隔壁琴房里,她的老对手也正在苦练这曲子,因为无论从难度还是动人程度来看,这都不失为一个参加比赛的好曲目。
但此刻的他也犯了难。虽然他的技巧已经炉火纯青,却无论如何也无法把握住那些最能触及内心柔软深处的音符。它们在他的双手下依旧是俏皮的,无法掩藏住内心的好奇劲儿,总是欢快着。他努力让自己沉淀,却总是无法弹奏出作者的无助、柔软与迷茫。也许是他这一路走得太辉煌,也许是骨子里的不羁在夏雨的滋润下越发热烈地生长。
夏渐渐浓了,荷香不疾不徐地弥漫在空气中,仿佛世界都被染着上了墨的绿浅的粉,珊珊可爱。
“咚咚咚”,她叩响了隔壁琴房的门。他看着低头站在门外的她,会心一笑,先开了口:“我们合作吧,一起参赛。”她欣喜地抬头,却不解地问:“你不在意名次吗?说好了要一决高下的啊。”“我清楚我们的实力,也明白你的优秀和我的不足。艺术难道不就是应该传递大美的吗?如果我们的合作能将这首曲子的美发挥到极致,使听者能感受到我们的用心,我觉得这才是美好的真谛。”她笑着点了点头。
比赛那日,正是一年中花香最浓的日子。他着一身黑色燕尾服与穿着白色连衣裙的她对坐在聚光灯下。琴声响起,先是她空灵而略带忧伤的演奏,每一缕音符都渗入听众的血液中,使夏日里躁动的心逐渐平静,像是一双温柔的手,轻抚着内心的波澜;忽地,他的双手开始上下翩飞,铿锵有力,仿佛方才渗入血液中的乐声猛然聚成了奔腾的江河,奔涌着,咆哮着,所有的情感在一瞬间爆发,撼动山河,波澜壮阔……一曲终了,掌声潮水般从四下涌来,他牵起她的手,向观众深深鞠了一躬。
各美其美不如美美与共,孤军奋战不如合作双赢;方知共生乃大美之美,得其精妙定能天下大同。


试题分析:1.对本次“材料作文”的基本认识。提供给考生的材料,总是多义的。这就给“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的“材料作文”,提供了“角度自选”、“立意自定”的多种可行性。由于任何语言材料的存在,都有语境义和聚焦性,故考生在“自选”和“自定”时不能越出“材料”能指、所指的“固有范围”,不能任意发挥、无边无际。2.对所给材料的基本理解。这是一则价值取向明显、立意角度多维的作文材料。“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费孝通先生在其80寿辰聚会上,对民族文化问题而提出的意味深长的16字箴言,四句话。实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意为欣赏自己的美和欣赏他人的美;第二个层次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意为将欣赏自己的美和欣赏他人的美结合起来,就可以达到天下大同。第一个层次应是基础,第二个层次是结果,审题的重点应落实在第二个层次上。3.对立意的思考。(1)“各美其美”,是指各自懂得美化自己的美德,欣赏自己的美,可写肯定自我,欣赏自我,发挥自身优势;每个人都应该自爱,每个人都可以从欣赏自我中获取自信。大而言之,可写民族的文化、精神,使国人充满民族的自信心,而不妄自菲薄。(2)“美人之美”,是指赞美他人的美,可写学会欣赏他人,学习他人长处,“君子成人之美”。大而言之,我们要学会欣赏外族或外国的优秀文化,勇于借鉴接受外来文化,而不应闭关自守,夜郎自大。(3)“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指欣赏自我和欣赏他人结合起来,方能建立大同世界。可写个体的互相尊重,互相欣赏,互相包容,互相融合,求同存异,也可写文化、精神相互欣赏、融合,共建和谐社会。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各美其美,美..”主要考查你对  材料作文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材料作文

考点名称:材料作文

  • 材料作文

    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

  • 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 写作策略:


    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在话题作文中,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 材料的类型:

    故事型
    梗概、片断、寓言……

    论说型
    名言警句、哲理、议论文段……

    事例型
    名人事例、凡人小事……

    情景型
    生活场景、特别的细节……

    图表型
    一幅漫画或一个图表……

    审题:

    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是写提供文字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

    方法:
    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
    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
    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误区:
    1.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当作话题作文的材料。
    2.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看作命题作文的提示。
    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命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往往很具体,有完整意思,命题从材料中来,作文内容又离不开材料。而命题作文有时附有的提示,一般来说,或说明或阐述,并不含有具体内容。
    有时附了二或三则材料,必须抓准材料之间的联系点或对比点,不能只看一则材料而不及其余。有时材料蕴含了比喻义,要求类比阐述,如“‘回声’的启示”所附的小孩和小山的对话,如果就事论事地谈文明礼貌而不去阐述人与自然或人与他人的关系,就在理解上发生了偏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