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有人把弯路走直,惊喜于找到捷径;有人把直路走弯,多看了几眼风景。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高二语文
题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 分) 有人把弯路走直,惊喜于找到捷径;有人把直路走弯,多看了几眼风景。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
答案
捷径与美景 来居上 生命是一场旅行,每个人都是一个旅行者。有的人千方百计地寻找捷径,希望能快速到达目的地;但有的人却在欣赏途中的风景,也许终生也到达不了目的地。也许那个寻找捷径的人真的找到了捷径,但到达目的地才发现他们错失了多少美景。 寻找捷径的人,即使他们周围有再美丽的风景,他们也会视而不见,因为他们的眼睛是看到了路,他们的心中也只有无数条弯弯曲曲的路。而他们唯一要做地是研究不同的路,从而找出最佳的捷径,以便他们更快地到达。在当今社会,很多人都是急功近利的。他们不想走出自己的道路,只想着如何“复制”别人的成功,有的人“复制”失败了,于是便失去了自己的方向;有的人“复制” 成功了,却也只是变成了第二个别人,失去了自己。即使到达了目的,获得了成功,还有什么意义呢?你的成功并不是自己创造的,怎么能说他们是成功的呢?金钱、权力难道是衡量人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吗?然而,可悲的是,这样的人很多。他们都是心灵的“瞎子”失去了欣赏美景的机会。 欣赏美景的人,即使他们身处荒野,他们也会发现最美的风景,他们会为一朵野花的盛开而感到惊喜,即便是最单调的白云,在他们眼中也成了有趣的风景。他们常常因为迷恋途中的美景而耽搁行程。他们的道路并不是真的一目了然的捷径,而是弯弯曲曲的,你永远也不知道在下一个转弯会看到什么样的风景。但正是因为这样,他们的旅途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他们看来,生命的结果并不重要,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因为欣赏风景而到达不了目的地,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尺度,而是宽度。在旅途中,他们在欣赏美景的过程中充实了自己,没有达到目标又怎样,同样还是实现了生命的意义啊! 捷径和美景,犹如鱼和熊掌一样,是不可能同时得到的。选择了捷径就意味着放弃了美景,如果你选择了美景就放弃了到达成功的捷径。我想,每个人在做这个选择题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是当你做完选择后,不能后悔,这样才使选择有了意义。 捷径和美景,你的选择是什么呢? 捷径与美景 我把明天对半折,一半折成飞机,一半折成云梯。 ——题记 人们想看见山对面的风景,于是便要过山。赶时间的人穿越隧道,很快便通到对面山头一览眼前风光;慢性子的人徒步攀援,到达对面的同时也收获了这半山的风景。 于是想起了那句话:“弯有弯的曼妙,直有直的通达”。 有这样一个故事:妻子与丈夫同去博物馆看展览。出来的时候妻子大为恼怒,丈夫便问为什么。妻子说:“五层楼啊,为什么里面不安个电梯呢?” 的确是这样,画廊或艺术展这类以欣赏为目的的旅途里,捷径就会显得多余。同理,谁会在百米跑的赛道旁摆上鲜花和绿叶? 曾在一份报纸上看到两栏姓名,一类鲜为人知却是那时科考的状元,另一类有包括韩愈、归有光、蒲松龄等家喻户晓的名人,却被标榜为曾落榜的考生。昔日的状元在现代社会的名声与后者相比的确相形见绌。但仔细一想却又不是。毕竟在他们生活的时代里,高中的无限风光或许远胜于后世的浮名。一类人一步登天,就此飞黄腾达,谁能说这不是一种成功?另一类人坎坷而上,一路跌跌撞撞到达高处时亦流芳千古,谁又能说他们失败? 生活就是这样,捷径得到的是结局,失去了精彩的过程;而美景得到了享受与积累,却往往失去宝贵的先机。 那么伴随着失去与得到,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在我看来若是两者兼可,那么选哪一种也都无伤大雅;若是有所侧重而判断失误时,也不必沮丧,换种想法也无妨。就拿自己来说,我做数学题时就经常容易陷入多种解法之间,而很多时候,直到演算完毕才发现,自己原来挑了一种最繁琐的算法,这个时候生气,懊悔,埋怨或许都无可非议,但我却会觉得这恰恰锻炼了我的计算能力。 由此可见,捷径或美景其实都没有一个绝对的定位,无论两者间有多辩证,关键还在心境。 爱迪生用前后二十多年发明电灯,贝尔发明电话却只用了一年不到;李白写诗一挥而就,贾岛写诗却总反复推敲;勒威耶用笔算出了一颗海王星,开普勒研究天体却用了一生的时间观察与记录……没错,他们都是成功者,找到了捷径的,功成名就;没有找到的,脚踏实地却也一路芬芳。 捷径与美景,两者的确总不能兼得,但无须为难于两者的选择。如果你走上了捷径,那么恭喜,你离成功更近;如果你选择了美景,那么同样恭喜,因为你将收获意料之外的美丽。 |
试题分析: 思考一:这个题目能写什么? 审题:仔细看作文题目,尤其要关注材料中的表述。 弯路走直——目的——寻找捷径 直路走弯——目的——巧遇美景 你选择“寻找捷径”还是“巧遇美景”? 思考二:我能写什么? 1、立意 我选择什么?我更注重结果?更愿意获得更高的起点去开始新的旅程?我的所有追求是尽快达成目的,所以我要尽一切可能去寻找捷径,我不会关注身边过多的美景,我不能让美景干扰我,因为我知道人生短暂,奋斗拼搏就在此刻。…… 关于美景我又什么心得?我觉得人生的价值就在于从容的度过,欣赏生活中的美景。一路匆匆追赶,只会追求捷径会错过生命中真正最有价值的美景。…… 2、选材 我最近看的书中有关于这个思考的内容吗?我生活中有关于这个思考的内容吗?社会新闻、热点中有关于这一思考的内容吗?…… 建议:立意不可一味求新,求新容易造成离题。创新不一定要在立意上,也可以在语言、构思、对材料的挖掘上。 立意示例:一、捷径之处无美景,美景在曲径(此应为出题人本意);二、捷径曲径皆有美景,关键看人的心态;三、捷径才有美景,需要不与人同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点评:这是一道关系型的命题作文,关系型的作文是写作中的难点,加上本题中的“美景”又有喻义,所以这是一道关系型加比喻性的命题作文,二者一起更加大了审题立意的难度。学生在平时的训练时要适当的训练关系型的作文。教师命题时还是不要将立意的难度人为加大,免得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有人把弯路走直,惊喜于找..”主要考查你对 材料作文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材料作文
考点名称: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
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 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写作策略:
①引:
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②议:
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③提:
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④联:
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⑤深:
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⑥结:
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是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在话题作文中,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