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十年,可以是一个虚数,代表了一段漫长的岁月;可以是一个具体精准的数字,计量着一段或苦或甜的日子。站在今天,回望十年,有多少懵懂孩-高三语文
题文
阅读下 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十年,可以是一个虚数,代表了一段漫长的岁月;可以是一个具体精准的数字,计量着一段或苦或甜的日子。站在今天,回望十年,有多少懵懂孩童长成了热血青年?有多少当时的新鲜事成了历史的瞬间?一个个故事,一幅幅画面,一段段成长历程……或亲切温暖,或震撼动人,或引人反思。 请以“十年”为题,自定立意,自选角度,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答案
参考作文 十年 十年前的一天,母亲的一次分娩,将你带到了这个世界。从此,我的生命中多了一个你。 从你呱呱坠地,伴随你的第一声啼哭,我们家就多了一份忙碌与热闹。你的降临,像天使到来,使家里无处不洋溢着喜悦的气息。而七岁的我,却被孤零零地冷落在墙角。那时,我对素未谋面的你充满恨意,我嫉妒你。是你,让父母对我的爱仅剩可怜的二分之一。 初次见你是在你出生半个月后。一个被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小男孩睡在摇篮里,一双灵动有神的眼睛骨碌碌地转着,好似在期盼早点认识这个陌生的世界。看着你胖乎乎的小脸,我不禁轻抚你的额头。你小小的手掌一把把我抓住,久久不放。那一刻,我的脑海里突然有了想要保护你的念头。我开始接纳你,只因你的可爱。 你日渐长大,开始牙牙学语。我未曾想过,一声“姐姐”的叫唤竟是那般的亲切。还清楚地记得你第一次叫“姐姐”的情景。那一声呼唤,像一股暖流,温暖了我的心田。从此,我们如影随形,你开始融到了我的生命中。 小时候的那些日子,每天夜里,你都会偎依在我的怀里,嚷着叫我讲故事。你听着,笑着,进入梦乡……然后我们一起睁开惺忪的睡眼,迎接第二天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那个时候的我们很亲密。 还清楚记得教你骑自行车的情形。那时的你个头不太高,够不着车座,于是我握着你的小手把控着方向,你在前面使劲儿地踏着,直把我累得气喘吁吁。尽管如此,我依旧那么开心。我试图放手,但每次都因你的害怕而打消了主意。一次又一次,我终于放手了,看你在不知的情况下独自骑了好远好远,我的心中也满是成就感,那时的我比你更开心。 感情再好,也会有闹别扭的时候。我永远忘不了第一次教训你的情景,那重重的一巴掌打在你身上,却痛在我心底。当我因为打你而被妈妈责罚时,你大哭,张开双臂挡在我的面前。我怎么也想不到,你小小的身躯竟有那么大的勇气,来为我撑起“保护伞”……我被震撼了。我愧疚极了,我曾那样伤害过你。那一刻,我在心底暗暗地想,以后的日子里,我会紧握你的手,永远在你的身边陪伴你保护你。不知不觉间你已经十岁了。十年的时间,让我们彼此见证了对方的成长,而回忆里那些曾经有笑有泪的光阴,依然清晰,恍如昨日。十年,与你一同走过的十年,是我人生的一段珍贵的典藏。以后的日子,我与你,还要好好地走下去…… 评点 这是一篇溢满亲情的记叙文佳作。一是善写生活小事,于细微处见真爱。摇篮里的小弟弟以灵动有神的眼睛看世界,伸出小手把“我”抓住、久久不放,第一次呼喊“姐姐”,“我”给小弟弟讲故事,教小弟弟学骑自行车,等等。从“十年”的生活中采撷、提炼而出,足以擦亮读者的眼球。二是借助先抑后扬的手法,从“起伏”中显深情。小弟弟的出生,夺走了“我”的爱,“我”嫉妒,充满恨意,这是“抑”;小弟弟伸手抓住“我”的细节,让“我”开始接纳他、亲近他,这是“扬”;“我”与他闹别扭,动手教训他,这是“抑”;而小弟弟大哭,张开双臂维护“我”,让“我”震撼,这是“扬”。抑扬结合,含蓄地表现了姐弟间浓浓的亲情,真实可信。 |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可知,“十年”有虚、实两面。写作时,可从“虚”的角度入手,借含有“十年”的格言警句,揭示一种人生哲理;可从“实”的角度出发,描绘一段苦乐并存的人生历程。 看到“十年”一词,我们展开联想,调动积累:唐代诗人贾岛“十年磨一剑”的诗句,彰显的是坚忍不拔、艰辛磨砺的精神;文学家曹雪芹“字字吟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功夫,铸就了辉煌巨著《红楼梦》;历史学家范文澜“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座右铭,道出了严谨治学、刻苦钻研的真谛。还有格言中的“十年树木”,告诫我们种树不易、应倍加珍惜的道理。以上种种感悟和思想,可以看作是议论文多角度立意的要点。 |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十年,可以是一个虚数,代表..”主要考查你对 材料作文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材料作文
考点名称: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
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 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写作策略:
①引:
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②议:
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③提:
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④联:
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⑤深:
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⑥结:
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是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在话题作文中,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材料的类型:
故事型
梗概、片断、寓言……论说型
名言警句、哲理、议论文段……事例型
名人事例、凡人小事……情景型
生活场景、特别的细节……图表型
一幅漫画或一个图表……审题:
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是写提供文字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
方法:
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
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
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误区:
1.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当作话题作文的材料。
2.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看作命题作文的提示。
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命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往往很具体,有完整意思,命题从材料中来,作文内容又离不开材料。而命题作文有时附有的提示,一般来说,或说明或阐述,并不含有具体内容。
有时附了二或三则材料,必须抓准材料之间的联系点或对比点,不能只看一则材料而不及其余。有时材料蕴含了比喻义,要求类比阐述,如“‘回声’的启示”所附的小孩和小山的对话,如果就事论事地谈文明礼貌而不去阐述人与自然或人与他人的关系,就在理解上发生了偏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