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求万事之荣,不如免一事之辱;邀千人之欢,不如释一人之怒。——李嘉诚成功之道要努力与苦干,并要对自己的工作有兴趣,运气只是其次。—-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材料作文/2019-01-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求万事之荣,不如免一事之辱;邀千人之欢,不如释一人之怒。——李嘉诚
成功之道要努力与苦干,并要对自己的工作有兴趣,运气只是其次。——邵逸夫
如果你毕业自名牌学校,你就用欣赏的眼光看看别人;如果你毕业于像我们这样的三四流学校,就用欣赏的眼光看看自己。——马云
三位成功人士的话给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根据材料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题型:写作题  难度:中档

答案


【习作例文】
公平的博弈
取向各异,众口难调,这是人之常情,人群中的需求一旦有了分歧,通常是很难保证每个人都如愿以偿的。为了在这种不公平的基准上尽量挽回公平,我们需要以理性来衡量,通过博弈来得到相对公平的分配法。
解决分歧最为通俗的方法:少数服从多数,实则就是少数人在博弈中失败的结果。博弈的成功,对公平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因为博弈是在原先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说理,多方可以雄辩,也可协商,来决定孰是孰非。或者,各方并无是非之分,博弈的结果决定了利益向谁倾斜。在多数与少数的博弈间,一方人多势众,另一方人少智寡,故在博弈间,一方势如破竹获胜,另一方纵使不情愿,也不得不服从。这种辩论博弈的分配法,的确在当下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种主流评判标准,是有其渊源的。远古时代的博弈,是以战争论实力的,获胜一方获得一切,是双方都认可的公平。到了法治时代,法律即成为了保障公平的准绳。每一部法律都是人们睿智的体现,它在反复的博弈间获得修正,博弈的过程必定考虑了前车之鉴、社会之风、民心所向等因素。法律包含了这些,便有理由说它能保证尽可能的公平。此外,现今出现的政府听证会,就是将各类人群聚集在一起进行博弈的一种形式,是各方获得相对公平的多一次机会。博弈的形式随时代而发展,使它日趋合理与完善,而它作为实现相对公平的主要方式未曾变过。
既然博弈能获得相对公平,那为何还总是有人抗议自己受到的不公?这便让我注意到通过博弈换来公平是需要有条件的:博弈各方的起点应当是公平的,在相同的高度,有平等这个基础。影片《建国大业》中蒋介石有这样一句对白:“战场上打不赢,谈判桌上再怎么谈也是没有用的。”此言一方面提醒人们要在博弈场外为自己增添筹码,以得到谈判桌上的底气,另一方面,我们从“筹码”一词中看到了博弈各方的不同起点。非以理服人,而是以势力压人的不公正博弈,注定的不到公正的结果。
诸如伊安与三个孩子间这种少数服从多数的分配,也影射出博弈起点不公而导致的不公平结果。人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如果单凭说理,少数人若是持有真理就应当能获得博弈的成功。然而现状是:少数人见对方人多势众便不敢与对方论理,众人又因观念根深蒂固而不愿服从。在博弈中成功地少数派少之又少。这种起点就不公平的博弈阻碍了“更公平”的产生,这是博弈在发展中遇到的障碍,是应当即时解决的问题。
“公平”的博弈应当挥舞着理性的大旗,真正为了获得公平而努力。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命题材料选用的三句话,内容各有不同,而说话者都是当代成功人士,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本作文命题特点有三:一是立意范围广,不同层次的考生可以有不同档次的选择,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二是审题难度较低;三是选择的角度可以多元,没有最佳,但立意却有高低之分。材料中三人的话的含意为:(1)李嘉诚的话:1、取悦千人,不如化解一人愤怒。2、公正做事,不树私敌。(2).邵逸夫的话:1、成功需要努力。2、成功需要苦干。3、成功需要对事业有兴趣。4、成功是苦干出来的,运气不可靠。(3)马云的话:1、自身条件优越或暂时处境好的人,请放低姿态,学会欣赏他人。2、自身条件不优越或此时处境不好的人,请学会自我肯定,不要妄自菲薄。3、居庙堂之高而不忘江河之远,于他人身上发现长处;处江河之下不坠青云之志,于自己身上寻找闪光。
本题无论站在李嘉诚的话还是邵逸夫的话抑或马云的话的角度都可立意,也可站在综合角度上立意,比如:1、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他们都有着常人所忽视(或不可企及)的优点(品质、精神、毅力、见识、人格等)。2、好的品质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求万事之荣,不如免一事之..”主要考查你对  材料作文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材料作文

考点名称:材料作文

  • 材料作文

    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

  • 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 写作策略:


    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在话题作文中,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 材料的类型:

    故事型
    梗概、片断、寓言……

    论说型
    名言警句、哲理、议论文段……

    事例型
    名人事例、凡人小事……

    情景型
    生活场景、特别的细节……

    图表型
    一幅漫画或一个图表……

    审题:

    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是写提供文字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

    方法:
    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
    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
    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误区:
    1.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当作话题作文的材料。
    2.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看作命题作文的提示。
    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命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往往很具体,有完整意思,命题从材料中来,作文内容又离不开材料。而命题作文有时附有的提示,一般来说,或说明或阐述,并不含有具体内容。
    有时附了二或三则材料,必须抓准材料之间的联系点或对比点,不能只看一则材料而不及其余。有时材料蕴含了比喻义,要求类比阐述,如“‘回声’的启示”所附的小孩和小山的对话,如果就事论事地谈文明礼貌而不去阐述人与自然或人与他人的关系,就在理解上发生了偏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