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词语经常出现在我们口里,就是“反思”一词。《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反思”的: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其实“反思”是西方近代哲学史上的一个概念,意指不同-高三语文
题文
有一个词语经常出现在我们口里,就是“反思”一词。《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反思”的: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其实“反思”是西方近代哲学史上的一个概念,意指不同于直接认识的间接认识,当然在不同哲学家那里,有不同的具体含义。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反思”或“反省”是人心对自身活动的注意和知觉,是知识的来源之一;人通过反省心灵的活动和活动方式,获得关于它们的观念,如知觉,思维、怀疑、信仰的观念等。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认为,“反思”是认识真理的比较高级的方式。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反思”是一个把握绝对精神发展的辩证概念,认为“反思”是从联系中把握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本质的概念。现在,人们通常把“反思”或“反省”视为对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心理感受等的思考。 你是怎样认识“反思”的呢?请以“人贵反思”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 |
答案
人贵反思 反思可以补其过,可以修其德,可以成其业。故曰,立身处世,贵在反思。(开门见山地亮出论点,使人读来明了、清晰) 反思可以补其过。(分论点一)人无完人,孰能无过?过而不思,其过愈显;过而思之,思而改之,善莫大焉。昔时周处年少,横行乡里,与虎、蛟并为三害。待其杀猛虎,斩恶蛟,历三日三夜,里人皆谓其已死而相庆。周处生还,闻之,遂思己之失,改过自新,终成贤人。此反思之效也。倘使处不思其过,或思其过而耻于自新,其为祸也,终不可解矣,复能为贤者哉?故曰,思己之失,而能自耻;责己之过,而能自新。自耻者非耻,改过者无过。思过而改,在人无所嘲,在己亦无所悔矣。然如周之厉王何?骄奢滥刑,厚敛重役,其过也大矣,而不知反思。纵有召公谏其弭谤,亦无所感,不纳善言,终被放逐。此反思也迟矣!此耻于思过之祸也。故曰: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勤于反思,利于改过。(文意顺畅,正反论证,论说恰当而到位) 反思可以修其德。(分论点二)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此圣人所以高于众人之处也。凡人亦如是。齐相晏子出,仆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其妻见之,谓之曰:晏子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甚谦逊。而子长八尺,为人仆御,乃自以为足,吾羞之。御反思其过,自抑损,终为晏子荐而为大夫。御若不反思之,而继之以招摇过市,则毁矣。故曰有德者非无过;有过而能思之、改之,乃谓之德。(有例有析,例析结合,令人信服) 反思可以成其业。(分论点三)齐之威王自思有过,而诏天下人刺其过,齐国乃盛;唐太宗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其善责己过,而后乃有贞观治世。明太祖立“罪己诏”,直书己过,而天下归心,成其帝业……古帝王之明者,不以过为耻,反以之为由,开思过之风,树纳谏之标,而得生前之治并身后之名。帝王尚思其过,今人更当勤于反思,以成其业也哉!(齐威王、唐太宗是课文事例,能活学活用;明太祖是课外事例,能学以致用) 立身处世,贵在反思。人欲改过、修德、成事者,必先反思。(呼应开头,结尾有力) [点评] 比较而读,升格文的确比原文提升了一个档次。 首先,开头、结尾更加简洁、明快了。 其次,文中的三个事例都进行修改:周处的事例,还原为在他杀猛虎、斩恶蛟之后,里人以为其死而相庆,引其反思,这就真实了,论证有力量了;周厉王的事例,还原为不知反思而力量衰微被人流放的本相,也就能发挥论证的作用了;孔子的事例更换成晏子车夫的故事,就非常恰当而显生机了。 再次,把文中的一些不通顺的、重复的语句删改了,使全文语言更加简洁、通顺、优美了。用文言文的语言写作文,最怕不通顺,因为你一不通顺的话,就更会使人觉得你要露一手,而又弄巧成拙了。 |
人贵反思 人无完人。人生于世,孰能无过?过而不思,其过愈显;过而思之,其德弥彰。思过者,谓之“反思”。反思可以补其过,可以修其德,可以成其业。故曰,立身处世,贵在反思。 反思可以补其过。昔时周处年少,横行乡里,与虎、蛟并称“三害”。至于其得己之过,思己之失,杀猛虎,斩恶蛟,人非特恕之,而咸称其德耳。此反思之效也。倘使处不思其过,或思其过而耻于自新,其为祸也,终不可解矣,复能为贤者哉?故曰,思己之失,责己之过,德也,在人无所嘲,在己亦无所耻矣。然如周之厉王何?骄奢滥刑,厚敛重役,其过也大矣,而不知反思。纵有召公谏其弭谤,亦无所感。至于国人暴动,身死人手者,其反思也迟矣!此耻于思过之祸也。故曰,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勤于反思,乃能无过。 反思可以修其德。孔子曰:“君子日叁省乎己。”故曰,圣人有过,及时而省,此圣人所以高于众人之处也。仲尼居鲁,得王后殊遇,尝冠盖车马而出,意甚自得,市人见之,乃曰:“此招摇过市者,非仲尼邪?”仲尼得之,反思殊甚,自觉汗颜,乃去鲁,此后决不复为此也。自是,仲尼德名非但无所损,而于众人口中更贤耳。仲尼之德,天下皆知,若不反思之,而继之以招摇过市,恍若无物,则毁矣。故曰有德者非无过;有过而能思之、改之,乃谓之德。 反思可以成其业。齐之威王自思有过,而诏天下人刺其过,齐国乃盛;唐太宗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善责己过,而后乃有贞观治世;明太祖立“罪己诏”,直书己过,而天下归心,成其帝业……古帝王之明者,不以过为耻,反以之为由,开思过之风,树纳谏之标,而得生前之治并身后之名。帝王尚思其过,今人更当勤于反思,以成其业也哉! 知己之过,而能自思;明己之思,而能自耻;去己之耻,而能自新。自耻者非耻,改过者无过。故曰反思者非耻也!人欲改过、修德、成事者,必先反思。故曰立身处世,贵在反思。 [病因点拨] 这篇作文有一个大体的框架,总分总的结构还是很清晰的,文言文的语言也比较流畅,但还存在以下毛病: 文章的第一段,又点三个分论点,又点总论点,这样就使得结构混乱,不如只引出总论点来得简明扼要。 文中有多处事例失实,起码要修改这样三处:周处的事例,应该删改为在他杀猛虎、斩恶蛟之后,里人以为其死而相庆,引其反思;周厉王的事例,应该删改为不知反思而力量衰微被人流放的本相;孔子的事例,最好是更换一个更恰当的事例。 结尾段也略显得啰嗦,存在重点或主旨不突出的问题,应该简洁有力地煞尾为好。 |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有一个词语经常出现在我们口里,就是“反思”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主要考查你对 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 命题作文:
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
半命题作文就是指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的一种作文。这是因为这种题型的最大特点是:有一半或一部分的命题权握在了作者手里,选材有较大的自由度,在一定范围内考生有一定的自主权,与全命题作文相比,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可以较灵活自由地进行写作。 命题作文概说:
2、全命题作文特点:
题目写作要求明确完整,利于考生通过审题----立意----构思----选材的步骤,迅速构思行文。但是,审题要求较高,要求审清题目里隐含的内容。只有审清题意才能根据写作特长或者生活积累,明确文体,确定写作重点。3、半命题作文特点:
给予学生在选材、立意、构思上更强的自主性,开拓学生视野,减少学生审题失误,易于学生自由发挥。在半命题作文中,提示语是关键,提示语能从选材的内容、范围、角度给予学生于启示。命题作文类型:
(一)全命题作文:
①直接式命题
②含蓄式命题
③设想式命题
④观点型命题
⑤散文型命题(二)半命题作文结构形式:
①命前半题
②命后半题
③命首尾题命题作文的提示语:
1、设计提示语,创设写作情境(作用)
①多方列举内容,启发学生从多方面选材构思,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
②尽力拓展文题外延。
③提供想象空间。2、半命题作文设置备选项,拓展写作空间。
补题遵循原则:
①补自己最熟悉的。
②补自己最有把握的。
③补自己最记忆犹新的。
④补自己最能写出新意的。命题内容范围:
1、表达自己对社会、自然、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2、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
3、运用联想与想象,表达丰富的思想情感内容。命题作文审题方法:
审题要做到“不漏、不改、不误”,“不漏”指全面审题,不遗漏任何要求;“不改”指准确审题,不随意改变试题要求;“不误”指正确审题,不误解题目要求。
审题具体做法:
①审清作文题目中的限制语。限制内容主要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性质、程度、范围。
②审清作文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抓住关键词语,确立文章的写作表意重心,确定写作方向。
③审清提示语提示语对题目或作解释说明,或作补充介绍,或作扩展延伸,具有方向性与暗示性,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打开思路,写出切合题意的作文。半命题作文补题技巧:
快速补题技巧补题时,要审清题意:
半命题形式主要有:“半命题+要求”式、“导语+半命题+要求”式。审清导语主要是激发情思,界定选材范围。审清半命题,主要是注意半命题结构形式以及限制语,从而分析重点词语,明确题目限制的写作范围。作文必须围绕题目展开写作,切不可文不切题。
①具体事物补题法
②特定情景补题法
③修辞手法补题法
④特殊符号补题法补题遵循原则:
1、熟悉性原则:指题目所表现的内容必须是自己比较熟悉的,平时积累的素材比较多的。
2、贴切性原则:指标题范围尽量缩小,要从自己确立的角度出发,不要太宽泛,将大题化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