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德国家庭在华遭灭门,友人资助当地教育宽恕凶手2009年的圣诞节南京东郊的国际学校这是一棵特殊的“圣诞树”。每年临近圣诞节,树上就会挂出上-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德国家庭在华遭灭门,友人资助当地教育宽恕凶手
2009年的圣诞节南京东郊的国际学校

  这是一棵特殊的“圣诞树”。每年临近圣诞节,树上就会挂出上百个圆形的小卡片,上面写着一些苏北农村孩子的名字、性别和年龄。
  每位经过这里的外籍学生,都会轻轻地把这些五颜六色的卡片摘下来,塞进书包里,然后回家与父母一道,按照卡片上的信息去筹备他们的礼物。一个月之后,苏北的孩子们就会收到这份来自异国同龄人的新年祝福。
  这样的交往已经延续了好些年。只是两地的孩子都不大清楚,这项活动始于何时,又是为了什么。

2000年4月1日深夜南京玄武湖畔金陵御花园别墅

  这是4个来自苏北沭阳县的失业青年,年龄在18-21岁,匕首的寒光忽闪在他们稚嫩又惶恐的脸上,单薄的身体在瑟瑟抖动,卧室里的主人在酣睡。不知谁脚下一绊,踢到了一样东西,惊动了里屋的主人,灯亮了,四个人顿时暴露在刺眼的灯光下。他们看到一个身材魁梧的大胡子外国人正吃惊地看着他们,后面应该是他的家人。一阵匕首的乱戳之后,血光蒙住了4个青年的眼睛,也模糊了他们的心灵。一切都结束了。他们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他们杀害了屋主德国人普方(时任中德合资扬州亚星——奔驰公司外方副总经理)及其妻子、儿子和女儿。案发后,4名凶手随即被捕,后被法院判处死刑。

2000年4月2日德国波恩

  这起当时轰动全国的特大涉外灭门惨案很快结了案,但故事并没有结束。
  在了解了案情之后,普方先生88岁的母亲专门对话中国南京中级人民法院,老人做出一个让中国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决定,表示不希望判4个年轻人死刑。
  “德国没有死刑。”老人解释说,“我们会觉得,他们的死不能改变现实。”
  “在我们德国,这样的死亡只能让地狱增加一个痛苦或愤怒的灵魂,不会在天堂增加一个帮人的天使。”普方的弟弟说得更形象一些。

2000年5月5日中国外交部

  在当时中国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上,也有德国记者转达了普方家属希望宽恕被告的愿望。外交部方面回应“中国的司法机关是根据中国的有关法律来审理此案的”。最终,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驳回了4名被告的上诉,维持死刑的判决。

2000年11月2日南京普方基督教堂

  屋外阳光灿烂,屋内光线昏暗,屋子前面的圣像前放置着上千根蜡烛。数百名虔诚之人聚集在此。
  在南京居住的德国人及其他外国侨民在这里设立了纪念普方一家的协会,以此致力于改变江苏贫困地区儿童的生活状况。协会用募集到的捐款为苏北贫困家庭的孩子支付学费,希望他们能完成中国法律规定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为他们走上“感恩社会,充实人生”的道路创造机会。

2009年的圣诞节南京东郊的国际学校

  这一举动默默延续了9年,虽然已有超过500名的中国贫困学生因此圆了求学梦,但它至今鲜为人知。记者采访了普方协会的代表。
  “如果普方还在世,那么普方家肯定是第一个参与的家庭。”德国巴符州驻南京代表处总经理朱利娅肯定地说。她是普方协会的创始人之一,和普方是同乡。她觉得这是纪念普方一家最好的方式。因为她相信,只有用宽恕的方式对待暴力,才是终止暴力的最好方式。
  “如果你自己有个比较好的教育背景,就有了自己的未来和机会。”普方协会现任执行主席万多明努少用中文表达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有机会的话,人就不会想去做坏事,他会做好事,这对自己,对别人都有好处。”(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采用时间地点作小标题,体现了通讯的时效性,能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
B.本文时间空间转移快且范围广,便于对事件展开深入挖掘,并且能更好地表现事件产生的深远影响。   
C.虽然来自苏北的4个失业青年最终被判处了死刑,但是普方的家人认为不应该判处他们死刑,为此创立了普方协会来纪念他们。
D.本文最后一部分中的“这一举动默默延续了9年”和第一部分中的“这样的交往已经延续了好些年”相照应,体现了新闻语言逻辑的严密性。
E.普方协会现任执行主席万多明认为纪念普方一家的最好的方式是用宽恕的方式对待暴力,资助贫困的孩子接受教育
(2)普方一家被杀后,他们的亲人希望宽恕4名杀人犯,他们的朋友及同胞在南京建立了普方协会,其原因和目的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讯与消息的最大不同就是生动的描写和深入的分析,请分析这篇通讯中对人物描写的作用和深入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普方协会的观点和做法,你同意吗?请谈谈你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1)CE
(2)①他们认为死不能改变现实;②他们认为判处死刑无法使人产生向善的力量,用宽恕的方式对待暴力,才能终止暴力;③他们建立协会,是为了帮助贫困的学生完成学业,改善生活;④他们希望让贫困的学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感化他们的心灵,使他们能回报社会。
(3)①文中对4个杀人的青年的神态动作的描写表明他们也是不幸者,这为下文普方的家人、亲友做出宽恕他们的决定作了铺垫;②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只有用宽恕的方式对待暴力,才是终止暴力的最好方式,只有发展教育才能根本解决问题。
(4)同意。①刑罚只能对人进行惩戒,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的世界观;②普方协会遵循宽容感化的做法,能从思想上感动一个罪恶的灵魂;③他们帮助中国贫困儿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能使更多的人不因为愚昧野蛮而丧失人性,沦为罪犯。(如选择不同意,理由成立亦可)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德国家庭在华遭灭门,友人资助当..”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