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流浪生涯陈廷一1895年12月下旬的一天中午,天空微微发暗,头顶有一团乌云,遮住了太阳。孙中山乘坐的客轮,经过数日航行,终于抵达檀香山港-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流浪生涯
陈廷一

  1895年12月下旬的一天中午,天空微微发暗,头顶有一团乌云,遮住了太阳。
  孙中山乘坐的客轮,经过数日航行,终于抵达檀香山港口。
  是他少年求学的地方;檀香山,是他胞兄孙眉发迹起家的地方;檀香山,也是他在海外亲手建立起兴中会的地方。这里,有他的骨肉侨胞;这里,有他的启蒙恩师和同学;这里,有与他志向相同、谈说投机的朋友。
  义举(指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作为一个名列榜首被通缉的政治犯,他要寻找避风的港湾,首先想到了檀香山。
  今天,他回来了,九死一生地回来了。
  革命不成,全家遭殃。他的母亲及妻儿已先他一步来到这里逃难。一想到这些,他又不无暗暗自责。他急切地向亲人走去……
  再说孙母,在官府搜剿、家乡难留、万不得已的时候,才举家逃亡。孙母来到檀香山,虽然日子过得好好的,孙儿绕膝,儿媳也知书达理,三代同堂,可她却因担心儿子的安危终日以泪洗面。半夜里经常说着梦话:“帝象(孙中山乳名)儿你在哪儿?”在官府搜查最紧张的日子,她自己的性命也难保,可是她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孙中山。大儿子孙眉经常劝说也无济于事,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到檀香山后,自己安全了,但她更担心中山儿的安全。郊区那座圣堂,她不知去了多少次,做了多少次祈祷。多少次她在梦中梦到中山儿,醒来原是一场梦……
  “妈,我回来了!”孙中山推开门,一下跪在母亲的膝下。
  “这不是梦吧?”母亲喃喃道。
  这时,大哥大嫂、妻儿闻知中山安全回来,都赶快跑过来。大家说着重逢话,母亲才从梦中彻底醒来:“你回来了就好。妈还以为你死了呢!”
  重逢时,亲人们无法责备中山,其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中山却已经开始自责,他让全家受了多少惊!然而他的自责并不意味着后悔,他坚信,失败乃是乌云一时遮掩了太阳的光辉。乌云过去,明丽的阳光不是在中天之上吗?失败并没有使他失志颓废,相反,更坚定了他那拨开乌云见太阳的决心。但是,母亲终日唠叨不停,妻子整日以泪洗面,大嫂话里带刺。这一切,孙中山心里都十分清楚。他理智地处理,从不辩解。因为乌云还笼罩在他的头上,义举毕竟没有成功。他不能不面对现实。在家里,他是低头进低头出,端碗吃饭,小声说话。可到了外面,他仍是我行我素,一如既往。他常出去串联同志,召开会议,推广兴中会,以期光大革命。然而,义举失败已为此地人们所悉,檀香山的形势也使他失望,不再像先前那样一呼百应,人们失去了往日的热情。在失败面前,不少人丧失了斗争的信心;不少人当面说他风凉话;不少人开会不到……家庭矛盾与社会情绪,使他清醒地认识到:“久留檀岛,无大可为,遂决计赴关,以联络彼地华侨,盖其众比檀岛多数倍也。”
  孙中山的心里鼓起了风帆。
  孙中山在檀岛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家庭矛盾又起。孙中山不情愿在矛盾中让步半寸,他有他的事业,他有他的追求。报国孝母不能同存。他终于再次选择了报国之路。一天晚上,在餐桌上,他当着所有亲人的面,委婉地提出到美洲旅行的设想。除大哥孙眉外,家里其余人都想不通。无父遵兄,最后在孙眉极力说服下,孙中山才得以出行。儿行千里连母心。在孙中山动身的前几天,母亲已开始忙碌,为他购买食品;妻子为他洗换衣物,打点行装。孙中山也借机游览檀岛风光。说实在话,他在檀岛的时间不短,可是游览观光还是第一次。临行前他要把檀岛深深地印在心里。(选自《辛亥之父孙中山》,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义举失败后,孙中山为躲避政府通缉,选择了去更为安全的大洋彼岸的檀香山避难。
B.母亲及妻儿因为革命失败而遭殃,孙中山深陷自责之中,“妈还以为你死了呢!”更是让孙中山无比惭愧。
C.一家团聚并没有给孙中山带来太多的欢乐,因为他始终以革命事业为重,而除了大哥,家人都不支持他的选择。
D.因家庭矛盾重重,孙中山决定到美洲旅行,临行前,孙中山第一次游览了檀岛的风光。
E.本文通过记述孙中山在义举失败后在檀香山的避难生活,真实地展示了孙中山在义举失败后重新鼓起风帆的心路历程。
(2)文章写出了孙中山在革命活动中的哪些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孙中山认为“久留檀岛,无大可为”,“遂决计赴美”,他做出这样的决定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报国孝母不能同存”,这是自古以来的事实,对于孙中山的选择,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1)EC
(2)执著追求,热爱祖国,相信未来,体谅他人,理智。(答全得满分)
(3)①义举失败使当地人们对他失去信心,对革命失去热情。②家庭的矛盾也使孙中山认识到留在檀香山,实现不了他的革命理想。③希望能联络各地华侨,以图东山再起。
(4)本题的开放性很强,答案不拘于标准,只要有观点,有论据,并能结合当时的背景与孙中山的性格特征分析即可得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流浪生涯陈廷一1895年12月下旬的..”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②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③论证方法:指的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喻证法(打比方)、对比法。
    ④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关系。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