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环境成本——经济开发建设的基本点有人认为,从今天的现实看15年前学者们对经济问题预测的“失误”,可能恰恰在于他们当年的“正确”——当他们根据缜密-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环境成本——经济开发建设的基本点
有人认为,从今天的现实看15年前学者们对经济问题预测的“失误”,可能恰恰在于他们当年的“正确”——当他们根据缜密的研究预测出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将成为今后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之时,这种悲观的预测,恰恰成为对社会的“预警”,促使社会高层决策做出正确的应对。今天,我国经济建设事业的高速发展,正是正确应对的结果。
那么,为什么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同样是学者们悲观的“预警”,却未能动用政府部门强大的宏观调控能力,做出正确的应对,防患于未然,直至20世纪末,生态破坏以灾难的形式总爆发,才想起“亡羊补牢”呢?环境问题之复杂与难以解决的症结何在?
问题的症结不仅在于体制——环境系统的整体性与行政系统的分割性的矛盾,由于地区利益           
与部门利益之争,也由于现行经济政绩的攀比机制而加剧;而且还在于政策——在各项经济发展战略计划和经济政策之中,尚未考虑环境因素,体现环境成本,杜绝破坏性的开发建设,甚至将环境因素排斥在经济发展之外,因此,使得关系民族兴衰的生态安全,每每为之付出代价,甚至抵消了经济增长做出的努力。使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受挫。
英国著名经济学教授沃夫德提出:某个国家要维持持续发展必须以国家的总体资本(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环境资本)不枯竭为前提。可持续发展就建立在总体资本增加的基础上。但是,如果物质资本增加而环境资本减少,总资本就可能是零或者甚至是负值,发展就是不可持续的。根据这个重要思想,目前世界上逐渐采用了绿色GDP的计量方法。以往各国GDP增长实际上都有虚假的成分,把不宜作为国民财富的那一部分也统计了进去。例如,不仅把过度利用资源、损坏环境创造的财富纳入GDP,而且将为了避免由此产生的生态环境恶化所造成的人类生命与健康的损失而去治理环境与治疗疾病所消耗的“损失成本”和“借用成本”,也作为“财富”统统纳入GDP。
由此可见,不考虑环境资本,不减去“损失成本”,GDP就不能真实地反映一个国家的国民财富。当前,我国政府投入巨资实施的退耕还林(草)工程与天然林保护工程,正是偿还以往经济建设造成的部分生态欠账。
毫无疑问,环境问题是一个高度综合与高度复杂的问题,问题的核心是经济。环境政策与经济发展政策脱节,缺乏一致的政策。体系和决策体系,正是以往中国环境问题解决不力的症结所在。因此,学者们要求环境因素要有机地融入和体现到经济决策中去,将生态安全作为经济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选自《科技文萃》,有删改)
4.对“绿色GDP”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指通过治理环境而得到的国民财富。
B.指偿还以往经济建设造成的部分生态欠账后的国民财富。
C.指扣除用在治理环境与治疗疾病所消耗的“损失成本”和“借用成本”之外的国民财富。
D.指扣除过度利用资源、损坏环境创造的财富及治理环境与治疗疾病所消耗的成本后的国民财富。
5.下列对“从今天的现实看15年前学者们对经济问题预测的‘失误’,可能恰恰在于他们当年的‘正确’”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学者们对经济问题预测的“失误”,是由于他们过分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预测,而忽略或不重视对生态环境的预测。
B.15年前学者们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将阻碍国民经济发展的预测虽然是悲观的,但对社会产生了“预警”的作用。
C.学者们悲观的预测,促使政府高层决策做出正确的应对,从而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
D.学者们当年对生态环境的悲观“预警”,并没有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以致出现生态灾难,影响了国民经济发展。
6.下列对这篇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总体资本增加的基础上,如果物质资本增加而环境资本减少,总资本就会减少,影响可持续发展。
B.环境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不仅体制方面存在问题,而且政策方面也存在问题,使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受挫。
C.以往各国GDP增长实际上都有虚假成分,这些虚假成分是“损失成本”和“借用成本”。
D.以往中国环境问题解决不力,关键在于没有制定相应的环境政策和经济发展政策,缺乏一致的政策体系和决策体系。
7.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境成本是经济开发建设的基本点,因此,在经济开发建设中,只有体现环境成本,才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B.环境问题的核心是经济,因此,环境因素要有机地融入和体现到经济决策中去,才有可能使中国的环境问题得到解决。
C.我国是用生态赤字换取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因此,只要政府投入巨资,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就能偿还全部生态欠账。
D.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环境保护部门与经济发展部门,经济发展计划与环境保护规划要协调一致,才能有效保护环境,遏止生态灾难。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4.D
5.A
6.B
7.C

4.A绿色GDP应扣除治理环境所消耗的成本。B“部分生态欠账”不准确。 C不完整。
5.对生态环境问题,学者们有过悲观的“预警”。
6.“总资本就可能是零或者甚至是负值”而不是“总资本就会减少”。C“虚假成分”还包括“过度利用资源、损坏环境创造的财富”。D不是没有制定政策,而是“环境政策与经济发展政策脱节”。
7.说法绝对化,且与原文不符。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环境成本——经济开发建设的基本点有人..”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②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③论证方法:指的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喻证法(打比方)、对比法。
    ④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